談起蛇,絕大多數女士都會脊背發涼、花容失色。在恩施大山深處,卻有一位苗家女子,通過養蛇在武陵山區闖出一片致富新天地。
25日,夕陽即將消失在山頭的時候,記者來到宣恩縣李家河鎮川大河村蛇場,走訪在當地已小有名氣的苗家養蛇女段桂玉。“這種蛇別看它們外表嚇人,其實,它們靦腆著呢。它如果咬人,是誤認為你要攻擊它。”青草叢生的蛇場里,段桂玉把清洗好的鵪鶉蛋放置到遍布蛇場的各個喂食點上。見到我們,這個戴著眼鏡、外表清秀斯文的女子隨手抓起一條正在吃食的大王蛇。猙獰嚇人的大王蛇吐著信子在她手上繞來繞去,她卻目光溫柔平靜。
今年37歲的段桂玉高中畢業后在外打過工,在家從事過牛蛙、刺猬等特色養殖,收益始終平平。2011年,偶然在同處武陵山腹地的龍山縣孫乾元養蛇場的參觀,點燃了她養蛇的熱情。
想到就做。在說服丈夫和家人后,當年底,段桂玉首期引進100多條種蛇,精心挑選了一片果樹林立的山坳,按照原生態養殖規范要求建成養蛇場。為克服恐懼心理,她試著把自己的手伸進無毒蛇的籠子里,讓蛇咬自己。隨著手上的傷疤越來越多,對蛇的恐懼也逐漸消除。“除了投放雞蛋和鵪鶉蛋,還要不定期投放活牛蛙,蛇的野性不能丟。每年六七月是蛇產卵的時間,一早就要撿收蛇卵。蛇要蛻皮時,眼睛會由黑亮變為發烏。”兩年多的學習實踐,談起養蛇經,段桂玉頭頭是道。她說,8月下旬是小蛇孵化的季節,“開口食”這一關至關重要。有的小蛇寧愿餓死都不肯開口吃食,就要把其嘴輕輕掰開,把蛋和維生素混合液通過注射器送進小蛇頸部,還得輕輕地將食物撫送下去,比照顧自己的孩子都精細。
近千日的山中打拼,蛇場大王蛇已發展到1200多條,產值約在50萬元左右。她還準備擴大規模,引進經濟價值較高的五步蛇、尖吻蝮等品種。段桂玉對養蛇已充滿信心:“我已在義務給有養蛇意向的鄉親提供技術培訓,我想大家一起靠特色養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