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大棚西瓜上市的黃金季節,許多瓜農車載肩挑送到集鎮街道旁,吆喝著費力賣著……可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虹星橋鎮虹觀西瓜專業合作社位于該鎮新318國道旁的大棚西瓜基地卻是另一番景象,只見合作社社長郭衛星帶領著10來個幫手從采摘、稱重、裝箱、上車,忙得熱火朝天,路邊停了數輛等候購瓜的上海、江蘇、杭州等地的車輛。郭衛星自豪地對筆者說:“我的西瓜是無公害種植,品質絕對有保證,牌子頂呱呱,訂單銷路全不愁!”
科技種瓜,從量變到質變的華麗轉身
十多年前,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民,年輕的長興縣虹星橋鎮宋高村村民郭衛星繼承了父輩的老傳統,依靠種植露天西瓜為生。由于連續多年土壤輪作西瓜,西瓜質量出現下降,含糖量僅8%,露天西瓜又出現爛根、皮厚,發病率增加、減產等現象。
一次偶然的機會,郭衛星看到了大棚西瓜的前景。于是,郭衛星開始打聽起了小型西瓜的種植方式,在縣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從寧波購買了種子,蓋起了鋼管大棚進行試種。
那時,種一畝露天西瓜只要幾百元的投入,而種大棚西瓜的投入則是露天西瓜的10多倍,周圍的很多農戶都不敢冒險嘗試,家人也不支持他。郭衛星在長興縣市場監管局和平分局的多次協調下,從銀行貸款30萬元,單槍匹馬地干了起來。
郭衛星告訴筆者:“在大棚西瓜的栽培、種植過程中,我打破常規,始終使用有機肥料,例如菜餅、有機復合肥等,用于增強土壤的肥力,只是適當地施一些化學肥料。”幸運的是,第一年他就種出了產量,賣出了好價錢。
郭衛星還在西瓜的種植技術上不斷實踐著:一般的西瓜在8、9月份就已經結束,然而為了多種一季西瓜,增加收入,郭衛星嘗試“延秋”的栽培方式,在8月份再種一季西瓜,讓西瓜的銷售期延長到11月份;為了提高西瓜的產量,郭衛星又想出了“立架”的種植方式,讓長在地上的西瓜變成長在架子上的西瓜,讓西瓜享受到充分的光照,從而增加了產量。
目前,郭衛星擁有西瓜大棚50個,種植面積50多畝,畝產量達到4000—5000公斤,平均畝純收入超萬元。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虹星橋鎮有200多農戶加入大棚西瓜種植,面積突破2000余畝。
抱團銷瓜,小協會有大作為
其他瓜農看到郭衛星種大棚西瓜獲得了成功,由當初的懷疑、觀望態度到紛紛效仿種起了大棚西瓜。
隨著大棚西瓜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虹星橋鎮西瓜市場魚龍混雜的狀況開始顯現。郭衛星告訴筆者,由于瓜農種植水平高低不均,品種選擇不一,種出的大棚西瓜良莠不齊,影響了虹星橋西瓜在外的名氣。為了規范農戶種植,郭衛星又想到了把瓜農緊緊擰成一個整體,并在長興縣市場監管局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先后成立了長興縣天地瓜類研究開發中心、虹星橋鎮西瓜專業合作社和香鄉西瓜專業合作社,并建起了5個大棚西瓜示范種植基地。
郭衛星還在西瓜專業合作社成立了虹星橋鎮西瓜協會黨支部,推出幫扶措施,要求入會的黨員都要結對10戶左右的種植戶。
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后,郭衛星對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定起了“規矩”,統一品種、統一大棚栽培、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品牌包裝等。“社員們的西瓜統一為‘虹觀牌’,在種植的過程中全部采用無公害種植,施用有機肥,采用滴灌設施,瓜農不需要自己去跑市場,所以基本上不愁銷路。”郭衛星介紹說。
“成立‘一個中心、兩個合作社、五個基地’后,湖州、長興等地的大中型超市都主動來找我們簽約,要求設立銷售專柜,在這之前,我做夢都不敢想啊!”郭衛星自豪地笑著說。
品牌護瓜,硬了腰桿鼓了錢袋
長興縣市場監管局和平分局負責人告訴筆者:“‘虹觀’商標是2002年虹星橋鎮注冊的,當時的工商部門(即現在的市場監管部門)主動與該鎮政府取得聯系,為他們提供咨詢和服務,并成功注冊了‘虹觀’牌商標。”但是當時大多數瓜農沒有品牌意識,對賣西瓜還注冊商標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該商標注冊后一段時間內沒有發揮應有的品牌效益。
郭衛星當時也是這么認為:西瓜是農產品,注冊商標沒什么用。“郭老板,人家都說你的西瓜品質好,怎么連商標都沒有,這與街頭路邊攤販賣的有什么區別?”一名上海客戶認真檢查了包裝箱搖搖頭說。一個即將簽約的200噸的訂單就因無牌而告吹,郭衛星備受打擊,也徹底改變了郭衛星對商標的認識。得知虹星橋鎮政府的“虹觀”商標閑置時,郭衛星第一時間取得了該商標的使用權。
目前,“虹觀牌”西瓜已成為該鎮的主打產品,通過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和產地認證,還被認定為浙江省著名商標,在本省及外省的市場上都擁有了不錯的知名度。
“今年我們的西瓜的價錢最高賣過每公斤20元,最低也要每公斤10元。自從有了自己的品牌后,不管是銷量還是價格,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瓜農人均較以前要多創收5000元左右。”郭衛星感慨地說。據悉,敢于“吃螃蟹”的郭衛星如今已贏得了“浙北西瓜大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