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農資市場,傳統的營銷模式和渠道受到電商、大戶等因素的嚴重沖擊,行業加速洗牌,競爭更勝從前,不少農藥企業感受到了強烈的危機感。何以立身?怎樣才能不被淘汰出局?如何分享更大的市場蛋糕?轉型成了許多企業的出路和方向。
最近,新安化工和江蘇好收成這兩家草甘膦制造龍頭企業都有新動作,一個出資與安陽全豐組建農飛客農業科技服務公司,一個高調進軍新型肥料、土壤調理、種業領域,欲做農業全產業鏈服務商。不光是他們,這幾年,諸多國內農藥企業紛紛謀求轉型——有的看好航空植保領域,進軍無人機植保噴灑服務,組建專業打藥隊伍,如廣西田園、江蘇克勝;有的乘借“互聯網+”的東風,大力構建農資電商平臺,如諾普信和輝豐;還有的專注于為種植者提供作物全程解決方案,如海利爾、中農立華等。
相比于農藥生產企業,農資經銷商的轉型似乎更為靈活多樣,有的組建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隊伍,有的提供從土壤管理到用藥、用肥、藥械的全套服務,有的不光向農民賣農資,還幫農民賣農產品,還有的直接嘗試訂單農業或成立種植合作社。不管是提供一體化服務,還是提供作物全程解決方案,抑或是做農業全產業鏈服務商,叫法雖不相同,但方向都一樣,那就是為種植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在多個環節實現增值。
縱觀當下,市場上農資產品普遍過剩,電商的加入使得農資價格更為透明,利潤大幅壓縮,再單純地靠賣產品、吃差價已經越來越難有生存空間,正是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農藥產銷企業紛紛把服務作為差異化競爭的切入點,服務的內涵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植保技術指導,而是逐步延伸到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對于廣大種植者而言,使用農資產品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增產、增收,誰能幫助他們更加輕松、科學地種植,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讓農產品賣個好價錢,誰就能最終贏得用戶和市場。而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又有太多文章可做,土壤改良、品種優化、施肥營養、用藥方案、打藥服務、品牌銷售等等,誰能早動手嘗試,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誰就能搶占市場先機。
在實踐過程中,不少企業已經嘗到了做農業服務的甜頭。可以預見的是,由單一的農資供應商向農業綜合服務商轉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必將是服務能力的較量,這也是未來極具增長空間的領域,等待著更多的企業去探索和掘金,用好產品鏈接好服務惠及更多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