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警惕土地流轉“非糧化”

   日期:2014-08-21     來源:經濟觀察網    瀏覽:189    評論:0    
核心提示:  經濟觀察網種昂/文中國新一輪土地改革中推行的土地流轉正在改變傳統的農業格局,但大多數土地流轉后卻都被種上了經濟作物,

  經濟觀察網種昂/文中國新一輪土地改革中推行的土地流轉正在改變傳統的農業格局,但大多數土地流轉后卻都被種上了經濟作物,糧食無人愿種,導致新的問題出現。

  近日,在全國農業第一大省山東的《土地流轉規模經驗情況調查研究報告》中,暴露出改革中這一新的矛盾。根據山東省農業廳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山東全省土地流轉規模已達1808萬畝,占全省耕地的19.56%。土地流轉“非糧化”現象比較普遍,土地流轉前糧食的種植比例是70%以上,流轉后下降到30%左右。2013年度,全省流轉土地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比例僅有31.9%。

  眼下,中國正在全面推行一場新“土改”。這一改革的本意是因為全國農業生產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每戶三五畝、且糧價又低,多數農民寧愿讓土地撂荒也要進城打工,即使有人耕地,也多為“老弱婦孺”,糧食產量、效率普遍低下。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各級政府力推土地流轉集中,以求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

  土地流轉集中誕生了無數的“新型農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社長以及農業龍頭企業。他們手中的耕地少則上百畝、多則數萬畝;他們的投資少則數十萬,多則上億元。可出乎政府預料的是,大多數“新型農民”流轉土地后仍然放棄了種糧。

  中國第一家獲得工商登記的土地合作社社長張凱華反映,三千多畝耕地集中種植需要大量農業機械和雇工,如果流轉的土地繼續種糧,不僅無法賺錢、維持運營,還可能會陷入虧損。為了保證投資收益,合作社只能選擇種植花椒、板栗、核桃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

  與張凱華有著相同觀點的并非少數。究其原因,為了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近年來各地流轉費用持續高升,每畝土地流轉成本已高達一千元左右,相當于農戶每畝耕地每年的種糧所得。顯然,如果支付了高額流轉成本的“新型農民”繼續種糧,基本無利可圖。而選擇種植蔬菜每畝收入可達三五萬元,如果種植藍莓、煙葉等高附加值作物收入更高。

  記者走訪的安徽、黑龍江、湖北、浙江等省市土地改革試點地區,各地在土地流轉改革中均存在普遍的“非糧化”現象。

  以前,農民嫌錢少、無人愿種,危及糧食安全;如今,“新型農民”則為了追逐高利、追求投資回報,仍然回避種糧。新“土改”非但沒能如政府所愿,反而耕地流轉的越多,危機就越發嚴重。根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4億畝,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轉比例已達26%。

  如果說過去多數農民因不掌握種植經濟作物的技術、只能種糧的話,如今“新型農民”有資金有技術,只有極少數選擇種糧。如果說“土改”前中國農業模式尚能維持糧食產量十年連增,若像山東一樣流轉后僅有3成種糧的現象不改變的話,對糧食供應勢必形成挑戰。

  一般來說,某種商品如果供大于求,價格會下降;如果大量生產者轉行、供不應求,市場價格則會上升。中國果蔬市場一直遵循這一規律,但由于糧食涉及國家安全,政府一直壓抑著糧價,使之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盡管國家給予財政補貼,但實際效果卻并不如人意——不僅糧補發放金額少、只有每畝200元左右,且發放對象不夠精準,常常是改種經濟作物者仍有補貼,真正流轉土地種糧者反而得不到。

  目前,土地改革剛剛開始、流轉只占耕地總面積的26%,政府應及時調整、出臺相應政策,利用多種經濟杠桿激發“新型農民”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種糧的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否則,一旦多數耕地被流轉、普遍出現“非糧化”現象,政府再要引導糾正,就要耗費巨大的代價。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