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農藥制劑出口雖然呈現增長態勢,但總的來看,原藥出口金額依然大于制劑出口金額。2013年國內農藥出口金額為85.2億美元,其中原藥出口金額占比達60%,而制劑僅為40%。2014年的情況也大致相同。
據國家海關總署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共出口農藥33.1萬噸,同比增長4.1%;出口金額10.3億美元,同比下降6.4%;貿易順差僅為7.8億美元,同比下降11%。制劑出口形勢更是不容樂觀。
多年來,原藥大量出口已使國內企業在國際農藥貿易鏈中主要充當價廉物美供貨商角色,被定位在價值最低的制造業環節,為國外企業發展提供了質優價廉的原材料,而高附加值制劑產品一直處于出口劣勢。業內有識之士指出,中國農藥要在全球市場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制劑才是一件武裝到牙齒的利器。
原藥出口得不償失
中國制造的農藥原藥在全球農藥市場已經占有主導地位,然而原藥生產的弊端也彰顯無遺。農藥原藥生產的環境壓力大、資源消耗多,國內的可用資源已經不多,若想保持長期發展,中國規模型農藥企業必須加強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整合中小企業,從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等環節增強自身競爭力。
湖南農業大學李曉剛教授指出,原藥是農藥生產的初級產品,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多種有毒有害物質,易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目前,在我國現有的農藥生產企業中,原藥生產企業仍占據500多家,多數國內原藥企業在國際農藥貿易鏈中仍主要充當“原藥代工者”角色,被定位在價值最低的制造業環節,同時相應的污染也更為嚴重,不利于環保目標實現。以犧牲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原藥出口是得不償失的。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會長許輝一針見血指出,目前13%的原藥出口退稅使境外采購商以此為借口壓低價格,造成國外企業買到的原藥比國內企業的價格還低,國外企業在獲得了相對低價的原藥之后,再加工成制劑返銷到中國,和中國的制劑企業競爭,結果是一方面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另一方面擠壓了國內制劑企業的利潤空間。中國原藥企業和制劑企業正上演著兄弟相殘的悲劇。中國出口一噸草甘膦原藥,卻換不回一噸草甘膦制劑,這不僅是中國農藥的悲哀,也是中國制造業的悲哀。
許輝甚至大膽建議,取消農藥原藥出口退稅。為避免企業出口惡性競爭、中間商操縱市場,國家應該積極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改退為補或改退為獎,即對農藥生產企業在技術創新、清潔生產、裝備升級等方面給予補貼或獎勵,讓中國的農藥脊梁企業得到實惠,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