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國際市場廉價糧食涌進國內市場的格局下,我國糧食市場似乎進入了持續的“寒冬”期。稻強米弱、麥強面弱越來越明顯,糧食加工企業能夠正常開工的企業寥寥無幾,經銷商對國產糧食越來越失去興趣,國庫中收購、庫存的“政策性”糧食越來越高企,財政承擔的不必要的損失越來越增大。中國糧食生產和市場好象走進了“死胡同”。
縱觀中國糧食生產和市場,在令人窒息的局面下,也不乏閃光之處。
在普通小麥滯銷的情況下,優質小麥供不應求;普通雜交稻沒有起色,優質稻米卻水漲船高。
改變我國當今糧食生產和市場被動的局面,需要國家和糧食企業多措并舉。
堅持優質優價 調整糧食收購政策
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杠桿對農產品的撬動作用極其明顯。作為重要農產品之一,糧食也不例外。我國政策性糧食收購價格,諸如最低收購價糧食、各級儲備糧食、臨時收儲糧食等,自2012年以來小麥、稻谷一直實行同品種同價格。目前,我國小麥政策性收購價格,實行的是不論白小麥、紅小麥、混合小麥都是一樣的價格;稻谷政策性收購價格分為早稻、中晚稻、粳稻,同品種同價格。
優質糧食生產與普通糧食生產的產量差異,決定了同品種同價格不能調動農民種植優質糧食的積極性。
在現行科學技術條件下,我們通常所稱的普通糧食產量比優質糧食產量要高。比如在湖北省優質稻谷主產區的黃梅縣、天門市、仙桃市等,普通雜交稻比優質稻黃華粘的產量就高出30%左右。如果按照2015年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每市斤中等價1.38元計算,每畝普通雜交稻比優質稻黃華粘多收入500多元。
在付出同樣的勞動,甚至付出更大的勞動投入情況下,種植優質稻谷的農民還沒有種植普通雜交稻谷農民的收入高,農民自然不會選擇種植優質糧食。
當今具有種植農作物高度自主權的農民,對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反應非常敏感。什么品種的農產品價格行情好,就種植什么品種;什么品種的農產品價格行情弱,就毫不猶豫地調整種植結構,轉而種植行情好的農作物。
調動農民種植優質糧食的積極性,必須要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用價格杠桿引導農民,調整糧食收購政策十分必要。無論是小麥,還是稻谷,都應該區分質量。做到優質優價,劣質劣價,讓種植優質糧食的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政策性糧食收購政策調整后,在拍賣的時候相應提高拍賣價格。因能夠暢銷,糧食加工企業也樂于競拍。這樣,農民、企業、國家、消費者都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堅持因地制宜 改變儲備糧輪換辦法
不同的糧食品質,有著不同的儲存期限。一般來說,優質糧食的儲存期限,要比普通糧食的儲存期限短一些。特別是稻谷,尤其明顯。
在我國糧食管理體系中,各級儲備糧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儲備糧的輪換周期,直接決定著糧食的質量。
按照現行政策,儲備稻谷、小麥的輪換期限,一般在3年或者4年。按照此期限,優質糧食,比如優質稻谷品種的品質就要下降,就不能賣出好價錢。
保持優質糧食的品質,就要調整儲備糧的儲存期限。對于優質稻谷,縮短儲存期限,適時進行輪換,最大限度地提高優質糧食的利用率。
堅持源頭抓起 服務優質糧食生產
開放的糧食市場下,發展優質糧食生產僅靠國家政策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市場主體的糧食企業,應積極參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生產合作社
實踐證明,優質糧食生產從一定意義上講,是規模化生產。一家一戶分散式生產,終究成不了大氣候。
針對我國農村新時代的特點,為農民提供社會化的服務,是發展優質糧食生產的重要途徑。
在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糧食生產合作社是服務優質糧食生產的重要載體。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雙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托管半托管湖北省、河南省農民的耕地8.5萬畝,采取統一供種,統一育秧,統一施肥,統一插秧,在育秧、插秧環節上實行機械化作業,約定好服務費,等糧食統一收購后再向農戶收取。合作社建成了機耕隊、機插隊、植保隊、機收隊等四個作業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機械服務中心、農業機械維修中心等三個中心,糙米加工廠、飼料加工廠等兩個工廠以及一個農產品收購專班。
合作社推行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取得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企業獲利、社會受益的效果。由于收購資金不足,80%的收購量都是先制定一個什么時候都不低于市場最高價的約定價,等加工轉化后再與農戶結算,加工轉化后的增值部分由企業與農戶按6:4分成,企業得6成,農戶得4成。采取這種方式絕大多數的農產品加工后都能增值,農戶在結算時都能得到比約定價高5%左右的增值。最近連續三年來,雙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每年都有幾千萬元的收購量,但在銀行只有24萬元的貸款。合作社用共同利益凝聚了民心,更顯示了合作的力量。通過這幾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企業得利、農民增收、社會受益的效果。
糧食生產合作社通過廣泛社會渠道,及時給農民提供生產信息,讓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優質糧食品種;通過農機服務,為農戶提供播種、田間管理、收獲服務;為缺乏勞動力的農戶提供全程服務,讓他們獲得豐厚的勞動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