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廣饒縣陳官鎮孟莊村的養豬戶孟慶海家的生豬賣出了6.8元/斤的近期高價。這讓村里現有的5家養豬戶更加確信“苦盡甘來”——自2012年以來最長虧損的“豬周期”已經成為過去,東營豬市進入了反彈和上升通道。
隨著下半年氣溫下降,民眾飲食習慣脫離清淡,業內人士預計豬肉將迎來消費旺季。加上生豬存欄量較少,供應緊缺,豬肉價格前景因此被廣泛看好。受此影響,生豬價格將在第四季度時達到本年最高點——8.5元/斤左右。不過,日前記者采訪發現,除了3家萬頭規模的大型養豬公司外,在剩余的7000多家養豬單位中,規模化、工廠化的養豬場占比不高,散戶養殖模式依舊享有較高比重。盡管目前豬價上升,但散養模式抵御風險能力差,準入門檻低,容易誘發“追漲殺跌”現象。
最長虧損期,部分養豬戶咬牙堅持
2011年豬肉價格大漲,達到歷史高點,被業內視為一個新變動周期的開始。次年起,豬肉價格開始下滑。當時,我市養豬戶和企業根本不會知道,這輪豬價下滑引發的虧損期會持續近四年。
“賠大了”,是廣饒縣陳官鎮孟莊村養豬戶孟慶海對史上最長虧損期的感慨。按照慣例,一頭豬仔喂到5個多月時就要出售。在這一段喂養期內,需要消耗800多斤玉米,300多斤飼料,累計下來一頭豬成本就在1600元左右。
記者了解到,一頭生豬批發價只有達到每斤6.2元,才能保證不賠錢。但去年生豬價格最低,批發價只有5.5元/斤,算下來老孟一頭豬賠了近200元。一氣之下,老孟賣掉了60多頭。“現在只剩下了不到20頭。”
孟慶海顯然不是唯一減少出欄量的養豬戶。在孟莊村,養豬戶已有8家減少到了3家。附近的高店村原來擁有12家養豬戶,是陳官鎮的養豬專業村。經過漫長的虧損期,如今只剩下4家。而放眼整個東營,最高時生豬存欄量高達70多萬頭,但截至今年3月底,生豬存欄僅為51.5萬頭。
“一年贏利、一年保本、一年虧本。”這是東營以及全國生豬養殖業的價格周期。雖然這次“豬周期”沒按套路出牌,持續時間更長,虧損程度更大,但仍有不少散戶選擇了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