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奶業管理辦公室公布數據,山東生鮮乳收購價格從去年3月開始持續走低,11月至12月急劇下滑,到今年5月,山東牛奶平均價格為2.96元/公斤,遠低于3.5元/公斤的綜合成本價。原奶價格持續走低,不禁讓人聯想到年初各地發生的“倒奶”事件。23日,記者走訪了解到,臨沂由養殖合作社轉型升級成的大牧場并沒有減少飼料喂養,反而選購進口飼料,提高牛奶質量,四處購買奶牛,并開始盈利,短短的半年時間就由蕭條走向繁榮,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散戶減少飼料喂養,賣牛保本。
“現在我只有20頭奶牛,每天喂的草料僅夠溫飽,期盼牛奶收購價格上漲。”羅莊區冊山街道居民趙鵬說,自2014年到現在喂養的奶牛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大半,生產出的牛奶不足維持成本,不如賣掉奶牛、在飼料上“偷工減料”,通過降低飼料的營養程度等方式減少奶牛產奶量,降低損失。
趙鵬坦言:“如今原奶只能以2.8元/公斤的價格賣給‘奶販子’,遠遠低于成本價格。沒有租金壓力,我才硬撐著,但如果原奶價格持續走低,真的是該考慮轉行。養奶牛約6年了,市場有自己的價格規律,之前也遇到過原奶收購價低,但都挺過來了,留著這20頭奶牛,就是希望原奶收購價格上漲,打一場‘翻身仗’。”
養殖場內,不僅看不到什么工人,絕大部分的棚圈也空空蕩蕩。趙鵬介紹,他們這個奶站主要是給益膳房、亞奧特提供奶源,原本生意也還不錯。現在收購價格很低,讓他的經營徹底受挫。
采訪中,還有不少奶農向記者反映,由于生產難以維系,原奶失去下家,只能將生產的原奶低價賣給“奶販子”,為了減少損失,不得不賣掉奶牛或從奶牛飼料中偷工減料,僅供維持奶牛生存。
牧場每月能盈利30萬左右
盡管原奶市場行情不好,不少奶農被迫賣牛倒奶,但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諸滿村已經找到了破解之路,投資1200余萬將原本由40余戶散戶組成的合作社轉型升級成了一家初具公司規模的規范化、機械化大牧場,實現盈利。
23日下午1點左右,記者來到了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諸滿村彥春奶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期。經過2扇鐵門后,入眼的便是4個寬約25米長100米的大棚,大棚一側喂養欄還散落著部分沒吃光的草料,每個大棚下都有近百只奶牛或臥或悠閑地走動。奶牛耳朵上還貼著標貼,簡要記錄了奶牛的年齡、產奶情況等。
臨沂市蘭山區彥春奶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之一李玉琴告訴記者,與老公王彥春自2004年開始做原奶收購中間商,自2014年3月份開始,原奶市場行情變差,他們的盈利空間一再被壓縮,那時他們便開始琢磨轉型。
李玉琴告訴記者,目前奶企對原奶的收購標準提高,只有高品質原奶才能賣到好價錢,為了讓奶牛產出高質量的鮮奶,他們從各地購買高品質的飼料,還邀請了奶牛養殖方面的專家根據季節制定了不同的營養配方。“從歐美進口苜蓿,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燕麥草,從新疆購買羊草,從內蒙古收購棉花籽,哪里的飼料最好,我們就去哪里購買。”
重建機械化大牧場,每天統一規范化管理,奶牛們也不“縮衣節食”,每天吃著品質最精良的飼料,李玉琴告訴記者,盡管他們只有2400頭奶牛,但是產奶量每天卻能高達20噸。“合作社散戶養殖時是3000頭奶牛,但每天產奶量只有12噸,事實證明,轉型后的路子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