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6元,獲賠300元。今年,錦州市黑山縣振安鄉羊腸河的生豬養殖戶門麗紅不再像往年一樣發愁了。前些天她家兩頭40多斤的育肥豬病死了,由于4月初門麗紅給生豬上了養殖保險,報案后沒兩天,每頭豬就獲得了300元的賠償。6月10日,門麗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前沒有保險,豬也就白死了,養殖戶是干賠錢。”
為了保障養殖業穩定發展,我省今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養殖業政策性保險。政府制定政策,財政落實補貼,畜牧獸醫部門組織,保險機構開展具體業務,能繁母豬、育肥豬和奶牛被納入首批養殖業政策保險種類,保險金額分別為每頭1000元、500元、7000元,保險費率均為保險金額的6%,保費分別為每頭60元、30元、420元。
為了激發養殖戶的投保積極性,各級財政共同補貼保費的80%,養殖戶承擔保費的20%。以一頭育肥豬為例,30元的保費,國家補貼24元,養殖戶自己只需投入6元,就能為育肥豬自保險責任生效之日起至出欄為止,最長5個月的時間提供保障。一旦出現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死亡,根據育肥豬體重,農戶就能獲得300元至500元不等的賠償。
我省養殖保險業務由保險機構委托畜牧部門具體辦理,嚴格執行“實施強制免疫的承保、按規定佩戴耳標的承保”等規定,將防疫工作與保險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進,相互協作、相互制約。
有了養殖保險后,黑山縣動監所所長張寶光明顯感覺工作壓力小多了:“監管人員只需等電話,養殖戶為了獲得賠償必須報險,動監人員、村防疫員和保險經辦機構人員共同出險,核對無誤后將死豬直接拉回統一處理,消除了死豬流向市場的隱患。”
村防疫員說,養殖保險讓病死動物實現了無縫監管。截至5月27日,全省承保能繁母豬50.6萬頭、育肥豬356.7萬頭、奶牛2.1萬頭,總保費達到1461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