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再次來到巴州區凌云鄉寨子包村、大和界牌村、曾口鎮壽星村等商品蔬菜生產基地,溫室大棚整齊有序地在陽光照耀下赫然醒目,而工人們正在忙著硬化道路等工作。
建立基地壯大規模
在巴州區生態農業科技園施工現場,區農業局負責人陳廷璽介紹,建立新基地的思路,主要以巴城周邊鄉鎮為核心,以鄉鎮場鎮周邊村社為重點,在城(場)鎮近郊規劃區外的基本農田內,按城(場)鎮人口人均0.04畝地的標準劃定了保障性菜地。
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巴州區堅持“保優汰劣、適當集中”原則,對部分重點鄉鎮重點專業村,實行政策傾斜,先后扶持發展了凌云鄉印山坪村、曾口鎮壽星村、大茅坪鎮土地埡村、平梁鄉火炮村等一批商品菜生產基地,建立蔬菜重點村26個。此外,還加快建設重點片建設,在凌云何家坪、大和界牌村、光輝柏林灣、大羅等地建立百畝示范點25個、500畝蔬菜園6個,千畝蔬菜片3個,萬畝蔬菜基地2個。同時,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全區培育蔬菜專合社28個。如金大寨種養殖專合社在凌云寨子包村種植草莓80畝、食用菌10畝、時令蔬菜300畝,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果蔬2300畝。
典型帶動特色發展
“今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6萬畝,可望產蔬菜10萬余噸,其中商品蔬菜可達3萬多噸,較好地保障市場需求。”陳廷璽告訴記者。
這一切,都源于示范園區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目前,巴州區建成凌云鄉印山坪為核心示范1000畝,育苗大棚10畝,帶動何家坪等5個村發展蔬菜4000畝;建成曾口鎮壽星核心標準園1166畝和集中良繁育苗場10畝,帶動曾口片區發展蔬菜6000余畝。同時,培育了印山坪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廣佛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眾樂黃花專業合作社等蔬菜專合組織28個,吸引入社農戶7800戶,建立蔬菜生產基地1.06萬畝。
記者在巴州區一些農村村看到,蔬菜基地各有特色,有種植萵筍的、大蔥的、芹菜的…………實行一村一品種,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巴州區建立了以田藕、窩筍為特色大茅坪鎮土地埡村,以大蔥為特色的棗林鎮棗林村,以小芹菜為特色的平梁火炮村等20個蔬菜專業村,發展特色蔬菜1.6萬畝。
產銷對接延伸產業
“延伸產業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巴州區鼎力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許爾國告訴記者。在延伸產業鏈過程中,巴州區注重三新推廣,大力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先后引進40多個特色蔬菜新品種,推廣蔬菜嫁接等先進實用配套新技術10多項,建各類保護性蔬菜生產基地1.3萬畝。
許爾國告訴記者,除此之外,產業鏈中產銷對接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為此,凌云鄉印山坪村建設1萬噸農產品(蔬菜)加工配送中心,實現淡儲旺供,現已建成分選、清洗、包裝等處理配送車間和農產品(蔬菜)安全檢測及辦公管理中心,建設農產品(蔬菜)儲存保鮮氣調庫等。
為了增加收入,基地采取“公司+專合社+農戶+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發展訂單生產,如印山坪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農超”、“農校”、“農企”對接方式,與巴中職業技術學院、云風超市、百信超市、達芙妮鞋廠等簽訂合同,年銷售蔬菜400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