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各地傳統產業優勢,促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選擇適合資源條件的生產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關鍵,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管理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強化生產基地建設。
采取強有力措施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達國家開始通過源頭控制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發展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技術替代原有技術,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護區,研究和制定限定性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通過技術與政策的結合,廣泛推行農田最佳養分管理,限制水源保護區農田作物類型、輪作類型、施肥量、施肥時期、肥料品種和施肥方式,實行全流域氮、磷總量控制,削減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20多年來,農用化學品用量較高的歐盟國家氮、磷化肥用量分別下降了大約30%和50%,曾經十分嚴重的地下水硝酸鹽污染有所緩解,湖泊和近海域水體富營養化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農藥使用風險的防控和減量措施更加嚴厲。這些成功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策略和技術值得我國借鑒。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維護人民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要以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為切入點,建立起健全的農村環境治理體制與機制,盡快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農業生態狀況。抓好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提高現有水利設施的效益。抓好土地整治改造工程建設,減少水土和養分的流失。科學用地和養地,大幅削減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機肥,提高農田地力。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圍,尤其是要逐步禁止高毒高風險長殘效農藥的使用,防止農藥污染農田和農產品,危害農業生態系統。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艱巨而復雜,必須增強緊迫性和責任感,務求取得實效,全面實現《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的各項目標。農業部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圍繞節水農業、化肥農藥使用規??刂?、養殖污染防治、解決農田殘膜污染、秸稈資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等六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具體目標,即“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確保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水質達標;“兩減”是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推廣和普及新技術??萍际乾F代高效生態農業的核心支撐,現代農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積極研發和推廣普及生態農業的各種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一方面注重挖掘傳統農業的技術精髓,另一方面要不斷集成創新現代農業技術。挖掘并汲取傳統農業精耕細作,重視資源環境與生態系統的保護等技術精髓,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彌補其生產規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等缺陷,使傳統農業轉變成現代高效的生態農業。
我國傳統優良的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耕作理念有利于發展生態農業,采用立體多熟制和種養殖復合式,推廣間套種立體種植、秸稈覆蓋栽培、精耕細播與保護地栽培等技術,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滴灌節水技術、抗旱保水技術,旱作節水農業等新技術。在植保上,重點研究和推廣農藥污染防治技術,如農藥減量,使用農藝、物理、生物等綜合防治農作物病蟲草害的技術,用低毒低風險環境友好型農藥替代高毒高風險型農藥技術,以及農藥殘留生物降解技術等。在施肥方面,要嚴控化肥使用量,推廣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術,大力使用農家有機肥等,減輕土壤和水體污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耕地質量。要以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為紐帶,進行農村廁所改造、廚房改造、畜禽場圈改造。推廣農村人畜糞便發酵除臭技術、畜禽糞便生物處理技術、規?;笄輬鋈S便高溫連續發酵技術、農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肥料化、能源化和飼料化)技術等。還要下大力氣減少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和殘留量,使用新型可降解液膜替代技術,普及農膜回收利用技術,從源頭阻斷難降解型農用覆蓋塑料膜造成的有機化合物的污染。
加強教育培訓工作,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由于農民受文化知識教育相對偏少,整體素質不高,普遍缺乏科技知識和新技能的培訓,長期形成的一些落后生產和生活方式,接受各項新技術的能力差,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應用,有限的資源不能充分利用,使生態農業建設進展相當緩慢。因此,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已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迫切任務。要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媒體,對農民進行宣傳教育和培訓,推動農民積極參與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推廣和普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衛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廣大農民自覺保護環境,形成文明衛生健康的生活習慣。并強化培養一批現代農民骨干,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努力使廣大農民掌握各種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態農業種植、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