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的四項對策

   日期:2015-06-0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610    評論:0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治理農業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并強調要“發展綠色產業”,“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這些都是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保護和修善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對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生態系統與人類關系最密切,受人類影響也最大,它是在特定生物群落與其生態環境之間能量和物質交換及其相互作用上,構成的一種人工+自然的生態系統,是人類開發最早、依賴度最高和破壞最嚴重的生態系統。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整體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建設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生態農業是改善我國農產品品質,確保食品安全,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美麗鄉村夢想的戰略高度認識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有效發揮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保證和維護生態系統中物種的多樣性,為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天然條件,必須大幅減少農用化學投入品,建立自然資源高效利用,且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有機生態農業。形成農業生態良性循環機制,才能大幅提高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才能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
 
  生態農業可以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有利于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設生態農業,是農業生產上的一大突破,是現代農業的必經途徑。生態農業建設可以加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于構建生態型循環經濟,實現節能減排,改善生產條件,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
 
  1994年農業部等七部委在《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報告》中指出:“我國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綜合農業體系”。生態農業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是在良好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的“三高農業”,使整個農業生產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發展。一要因地制宜。各地依據本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當地農業生產。做到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使各產業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二要優化結構。以大農業為基點,按“整體籌劃、協調發展、良性循環、再生利用”的原則,將農、林、牧、副、漁各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結合起來,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升綜合生產能力。三要節能降耗。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效益,通過物質循環和系列化深加工,使農村大量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既實現經濟增值,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四要防治污染。把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需求的同時,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既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也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學習和借鑒世界上成功經驗,首先健全和完善生態農業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規范生產者的行為。我國在生態農業上的法規建設起步晚,行動慢,急需進行深入的經濟分析和農民意愿調研,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的,能引導和保障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快速發展的政策法規,并盡快形成有效機制。其次是抓住當前農村土地改革的大好時機,因勢利導指引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用規模化的運營模式建設生態農業。規模化是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前提,既可以促進專業化生產,集約化投入,規模化產出;又可以保障農業生態系統各子系統間的高效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有效抵御各大自然災害。當前,全國正在加快城鎮化步伐,一些條件成熟的地方,可提前規劃,積極引導,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生態農業培訓教育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生態農業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綜合性強,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廣,勞動、技術和資金等密集,且具有一定地域性。因此,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科學,并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組織建設生態農業的積極性。要以黨的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為指導,以加快經濟發展為主題,以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以提高和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質量為出發點,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建設,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了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優化發展區是在節約、集約使用資源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的穩定發展;適度發展區資源環境條件有限,在保護好資源條件下實現適度發展;保護發展區側重于休養生息,重點發揮生態保護功能。必須摒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為基礎,統籌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