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權養土雞,在涇陽縣搖了鈴。他養的土雞不僅貨真價實,創造的音樂養雞、中草藥喂雞的法兒人們津津樂道,更有他創業致富不忘扶貧幫困的事跡,令人交口稱贊。
張保權是在外打工16年返鄉創業養土雞的。
談及回鄉創業史,張保權有頗多感慨。他說,1993年,高考落榜,當兵沒成,于是,不甘貧窮的他,便開始在外闖蕩,先后在北京、西安等地,當保安、搞推銷,一干就是10年。當用辛苦和汗水掘到第一桶金時,戀鄉情結,讓他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涇陽縣太平鎮張李村。
一腔熱血的張保權,將10名在外打工返鄉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都想在家鄉干點名堂的想法,讓他們一拍即合。于是,在鎮、村干部支持下,由張保權任組長的扶貧小組成立了。“要致富,先修路”,大家說干就干,動員村民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在全村人的努力下,一條長900米、寬6米的沙石路終于貫通。通路當天,村上的不少老人,都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狂喜后,張保權又熬煎了。原因是修路將他們在外打工掙下的錢花了個精光,如此,創業的美好夢想,猶如一個大大的肥皂泡泡,瞬間炸裂。
怎么辦?幾個人一合計,再次出外打工,并約定,掙到錢后,再次回鄉,一定要實現創業夢想。
這次出外打工又是6年,其間在西安跑摩的、搞推銷,6年里掙了15萬元。
2009年,張保權和另外6個年輕人在村里再次聚會。這次,張保全創業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養土雞。他的想法來自于中央電視臺對遼寧一夫婦養土雞發了大財的報道,他說,現在城里人吃飯講究無公害原生態,土雞市場前景肯定好,干這個,準沒錯!在他的鼓動下,6個股東共集資50萬元,在村民手里流轉了150多畝果園,涇陽百頃溝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張保權擔任理事會理事長。
然而,出師不利。小雞剛買回,就開始死亡,最多時,死雞娃用桶朝外提。張保權他們趕忙查資料,請教養雞老前輩,總算過了這個坎。為把土雞養好,張保權自創了獨特的養殖辦法。“發酵床養殖”的訣竅不僅解決了雞糞傳播疾病,還不用清理雞舍;“音樂養殖”讓公雞之間不再掐架;而“中草藥養殖”則在解決雞抗病能力的同時,還提高了肉的品質。
到2012年,張保權養殖的土雞,經過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終于贏利了,當年,贏利20多萬元。就是這一年,張保權注冊了“白頃溝”、“張老二”土雞、土雞蛋商標。
為了把土雞事業做大,讓更多養殖戶富起來,張保權采取合作社+農戶的辦法,共發展有合作關系的養殖戶400多戶,大戶66戶,由合作社給社員統一供苗、統一防疫、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品牌銷售。他們村的張記潮,加入合作社后,在自家的果園里搞養殖,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禮泉縣阡東鎮的高萬通,加入合作社后,在40多畝果園里養殖土雞,年收入達30多萬元。
讓人稱道的是,太平鎮有14戶貧困戶,張保權從2013年給每戶提供3萬元左右的雞苗和養殖設備,并派專人給予技術上的指導,2014年,被幫扶的這些貧困戶們,戶均養殖土雞500只,收入過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