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畢業后,到同學家里辦的一個鵪鶉養殖場幫忙,后來就慢慢喜歡上了養鵪鶉。學到養殖技術后,我決定自己開一個鵪鶉養殖場。2003年開始投資引進了1000只小鵪鶉。”日前,在河南省獲嘉縣中和鎮后寺村,鵪鶉養殖戶高蘭對筆者說。
在高蘭的精心管理下,鵪鶉慢慢長大并開始下蛋,這讓他看到希望。然而剛開始他卻在集市上碰了壁,竟然沒有一個人買。零售不行,高蘭就試著往附近各縣城的飯店里銷售,好在飯店沒有拒絕他的上門推銷,銷路慢慢打開了,鵪鶉蛋開始供不應求。
第二年,高蘭將養的2000只母鵪鶉賣鮮蛋,淘汰的老鵪鶉賣給飯店加工食用,鵪鶉糞便賣給村里種植戶當肥料,一下就賺到了數萬元,成功地挖到了“第一桶金”。
看到高蘭養鵪鶉效益不錯,有幾戶村民紛紛效仿。高蘭也主動給村里養殖戶傳授技術。如今,后寺村已有6戶養殖鵪鶉,規模大的達8萬多只,平均每戶僅鵪鶉養殖可實現年收入6萬余元。
“我們還成立了一個鵪鶉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家聯合起來,這樣就能形成合力搞外銷,實現利潤最大化。”高蘭滿懷信心地說起了村民成立鵪鶉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同致富的情況,“不僅鵪鶉蛋賺錢,現在鵪鶉糞也能賺錢,鵪鶉糞曬干后做肥料種地、種菜,每公斤賣1元,供不應求,小小鵪鶉成了我們村里的‘致富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