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縣湖口鎮江南村是該鎮7個貧困村之一,這里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后,年輕力壯的村民大多選擇外出打工賺錢,但33歲的外來女婿張延超,卻在這大山里找到了一條致富路。
從2只羊到上百只羊
見到張延超時,他正在山上放羊,蜿蜒的山道,不時傳來歡快的“咩咩”叫聲,羊兒皮毛黑亮,長得很壯實。
張延超是河南人,與妻子龍招容相戀后,便選擇在江南村定居。剛成家時,兩人手頭根本沒有余錢,大女兒出生后,日子更是過得捉襟見肘。怎么辦?“在老家時,我幫外婆放過羊,對養羊有興趣。”張延超心里盤算了一番,黑山羊肉價格波動小,在本地的知名度和接受度也比較高,不如試試養羊。
2007年,他搭起了小木棚,在親戚家借了2只母羊來養,未曾想,當年除還本外,還售出了4只山羊,賺到了第一桶金。第二年,他又買了幾只母羊,走上了正式養羊之路。
養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放羊,給羊鏟屎、打疫苗、接生,都得我自己來。”當時,湖口鎮幾乎沒有養羊的人,張延超只能一邊翻閱養殖書籍,一邊到隔壁鄉鎮請教老牧人或技術人員。為了觀察掌握羊的生活習性,他有時甚至睡在羊圈里,連吃飯都顧不上。
張延超吃得苦,肯鉆研,養羊事業漸漸有了起色。“我的羊肉質好,不愁銷路,很多外地的跟我來訂羊,尤其是過年期間。”如今,張延超的羊圈里已經有了上百只羊,年收入超過5萬元,成了鎮上有名的養羊大戶。
“麻煩”的羊糞與蓮藕很配
隨著羊兒數量的增加,如何處理羊糞成了一個大問題,“不清理干凈,生了細菌,羊容易得病。”
善于思考的張延超想到了用羊糞施肥。“羊吃素,糞便不太臭也不易生蛆,經過發酵可以當有機肥,這樣就實現了循環利用、生態環保。”張延超將村里一部分無人打理的淤泥田、沼澤田租了下來,經過開荒,種上了蓮藕。
沒想到,用羊糞種的蓮藕長得又肥又大,味道又好,每畝蓮藕的效益達到了2000元。
羊多了,草的供給也成了問題。“總把羊往山上趕也不是長久之計,這里吃一點那里吃一點,久了就沒了。”今年,張延超又將村里荒掉的50畝田承包了下來,專門種草。
“這樣既減少了田地拋荒,保證了羊的食物來源,又解決了原始放養難度大、費精力等問題。”張延超算了筆賬:一畝田夠6頭成年母羊和其生育的小羊一年的飼料,所有的荒田開墾后可飼養近千只羊,“錢”途可觀。
“希望能搭上網絡快車”
看到張延超養羊賺了錢,鄉親們也有些心動。張延超大方地向村民傳授養殖技術,并無償將良種公羊借給其他養羊戶使用,在他的帶領下,周邊有7戶村民也走上了養羊脫貧致富的道路,張延超也因此連續兩年被縣農業局、畜牧局評為農業科技示范戶。
張延超還有個小的心愿,“希望村里能盡快架設寬帶網線。”張延超說,從村里到鎮上買羊用的藥要頗費一番工夫,成本也較高,通過網購,則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搭上網絡快車,有利于拓寬銷售市場,讓咱們村的羊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