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走進內蒙古阿榮旗那克塔村,就聽到柳林深處傳來一陣陣“哼哼”聲,抑揚頓挫。鄭友祥指著柳樹林對筆者說:“我家‘八戒’們又在歡快地找對象呢。”
鄭友祥今年50歲出頭,是當地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說起他養豬的方式,還真跟別人不一樣:別人的能繁母豬大多是通過人工授精繁衍的,而他的豬都是自己去找“女婿”。鄭友祥常年將家豬放養在山林里,讓它們與野豬相處,通過“自由戀愛”再至“聯姻”產下“混血兒”,產下的生態小豬長得十分喜人,上市后也備受青睞。
那他是如何與豬結緣的呢?
鄭友祥從1998年起便立志要自己創業,先后從事過販魚、種地、養羊,收益還算不錯,但都沒有達到他的目標。2012年,當時的他已經靠養羊發了一批“羊”財,在有一次擴大規模的時候順帶著養了幾頭東北小黑豬,讓他喜出望外的是,這批豬白天進山玩耍以百草為食,晚上回來睡覺,省工、省時、省飼料,還個個膘肥體壯。
于是鄭友祥立即組建了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且一開始就吸納了5戶社員。2012年到2014年他們先后投資400萬元,養殖東北小黑豬。三年來,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攀升,年均創收100余萬元。
據統計,該合作社每年母豬產崽1440余頭,90%以上在林中出生,其中雜交二代小豬達560余頭。有趣的是,有一頭公野豬主動當起了上門“女婿”,在他的合作社里安家落戶了。
野豬的加盟,即改良了品種,也提高了經濟效益,試問,同樣的售價誰不想買點野味嘗嘗呢?合作社附近一家菜館的廚師對此深有體會:“他家的豬肉口感有點像牛肉,涮著吃特別香,客人多是奔著這個野味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