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海西店塘下村位于西林水庫下游,后門溪穿村而過。村婦在整治一新的河邊洗滌。村文書俞守華說,“原先沿岸分布著50多家養殖場,豬鴨糞便堆積河道有三四十厘米厚。一到夏天,村莊臭氣彌漫,連窗戶都不敢開。如今,隨著第一批養殖場拆遷完畢,塘下村280多戶人家正逐步回歸正常生活。”
告別“蛋鴨之鄉”
說起養鴨,西店的農戶津津樂道。
上世紀90年代初,依托地理優勢,西店興起一股養鴨熱。到1995年,全鎮蛋鴨存欄超過115萬羽,養殖戶600多戶,年產值超過7000萬元。當年,西店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蛋鴨之鄉”。
蛋鴨讓部分農戶走上致富路,但其對環境的污染也日趨嚴重。養殖業整治,迫在眉睫。
去年10月中旬,西店出臺畜禽養殖關停實施方案,把全鎮范圍列為禁養區。“傳統養殖行業已難以為繼,遲干不如早干。”西店鎮副鎮長鄔永飛說。一場攻堅戰由此打響。
鎮政府建立工作交辦單制度,每周一下達交辦單,周五上報交辦情況,未完成任務的在下周的專題部署會上作出說明。
在鎮政府大廳顯眼處,陳列著“西店鎮畜禽養殖關停工作進度表”,每天更新關停數據,倒逼聯村干部和各村加大工作力度。
拆遷,也得到了大多數養殖戶的支持。目前,西店鎮大部分重點區域養殖戶已拆遷完畢,涉及鴨(鵝)場72家、豬場74家,發放獎補資金880.4萬元。還有36家養殖場正在拆除中。
養殖戶出路多多
“賣掉3000只鴨子,正發愁以后做點啥好,政府就給我們送培訓來了。”今年44歲的禮村養殖戶陳菊芬通過培訓,拿到了月嫂職業合格證書。而她的丈夫劉繼國這幾天正忙于清理鴨棚拆下來的毛氈和竹子,準備復耕。
養殖戶一般是夫妻檔,人到中年,別無長技。如何引導他們就業轉產,找到新“飯碗”?西店民營經濟發達,鎮里專門設計了就業意向調查問卷,工作人員在拆遷之初上門做思想工作時,交由養殖戶填寫,這讓他們感受到了政府的誠意。
西店鎮還列出專項資金,作為關停養殖戶再就業培訓經費,并與鎮成人學校聯手,在3月份連續舉辦了兩場專場招聘會,推出2000余個崗位供養殖戶選擇。之后,鎮政府又聯合鎮成校在養殖戶集中的香聯村舉辦母嬰護理(月嫂)職業技能培訓班。
養殖戶也想方設法,自謀出路。胡春夫是香石村的大戶,去年12月,他率先拆除500多平方米的養殖棚。“搞養殖多年,一關停,心里還真慌得很。”老胡看到一些手電筒生產企業經常因趕貨而四處尋找加工點,決定成立一個來料加工點。春節前,他花4000元買來2臺電動縫紉機,和妻子張開菊一起學習縫紉技術,專業加工頭燈燈帶。熱心的他還動員其他十多位養殖戶一起做,預計加工點年產值可達200萬元。
一年前,石世金主動拆除鴨棚,并以最快速度進行土地復耕。去年9月,他投資4萬元搭起4個鋼架大棚,種下1萬多株草莓苗,走上草莓種植之路。
種水果、蔬菜,做小老板。在西店,關停養殖戶創業故事不斷涌現。
禽蛋市場謀求轉型
一方產業興一方市場。
在西店王家村,禽蛋飼料專業市場曾經紅火一時。這一全省規模最大的禽蛋飼料市場,不僅輻射寧海、奉化、象山等周邊地區,還擴展到省內外。
禽蛋飼料專業市場建于1994年,占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經營攤位200多只,主要經銷各類精粗飼料及禽蛋制品,多的時候每天交易量有近千噸,年最高交易額達2億元。
近日,記者走進禽蛋飼料市場,發現交易時間攤位冷清,偌大的場地十分空曠。
“養殖場不斷關停,飼料需求量萎縮,經營戶基本搬離了。”一直在這里做飼料生意的經營戶高宗文說,現在只剩20多個經營戶。
記者了解到,禽蛋飼料市場現歸寧海縣資產經營公司所有。到今年底,市場將關停轉產,謀劃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