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絲綢廠下崗工到主城的打工仔,再到靠養魚為生的企業主,20多年間,49歲的梁平人潘傳均經歷了一段難忘的歲月。
而80后吳月亮,也與潘傳均走上了同一條路—返鄉創業。
這,得益于梁平發展生態農業的決定。
潘傳均:從下崗工到漁業大老板
“嘀嘀,嘀嘀!”19日中午,汽車的喇叭聲打破了梁平縣禮讓鎮萬畝池塘的靜謐,戴著草帽的潘傳均在陽光下,一臉笑容等在路邊。謝國強開著拉魚車,輕車熟路地停靠在潘傳均面前。“今天準備拉多少?”“拉一千斤。”
一臉黢黑的潘傳均曾是梁平縣絲綢廠的下崗工人,“下崗后,我對未來也很迷茫,后來和很多人一樣外出打工。”從最簡單的水泥工開始做起,老潘先后轉戰主城的兩路、大石壩等地,做起了建筑工和裝修工。多年干下來,打工的老潘月收入超過了6000元。活路越做越熟,不過老潘卻不想干了,“太費腦筋。”2010年,他回到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梁平禮讓鎮。
傳統的豆筋是禮讓鎮家家戶戶都能做的產業,開一口灶就能收入三萬元。當地政府經過論證后發現,豆筋所產生的豆渣是養殖優質魚的好飼料,且禮讓鎮這一片廣闊的區域有豐富的水資源,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建立起生態循環的現代漁業園。
潘傳均認為養魚是一件好營生,2013年他租賃50畝土地建了魚塘,生意雖然不錯,但他發現,單打獨斗不如抱團發展,兩年后他和5個伙伴成立了一家漁業公司,擁有池塘面積超過600畝。
梁平現代漁業示范園區橫跨兩個鎮,共涉及6個村30個村民小組,目前已建成5000畝,規劃面積超過1萬畝。
如今,老潘的公司年產各類魚600噸,市民最愛吃的石斑魚是池塘里最貴的魚,一公斤能賣到近百元,銷往主城的盤溪、三亞灣、西山街等市場,但更多的時候公司所養的魚都是走的高端市場,“基本都是銷往定點的酒店,一年能收入幾百萬元。”
“這個活路要比打工輕松得多,也不費神,每個股東一年純收入十幾萬不成問題。”烈日下,49歲的老潘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