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新干縣農機局辦事窗口人頭攢動,前來辦理農機具補貼的群眾排起了長隊。“進入春耕備耕時間以來,群眾購買農機的熱情持續不減。”一名窗口服務人員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今春全縣補貼各類農機具216臺,補貼資金88.95萬元,除常規的插秧機、收割機外,升級版的大型拖拉機、更新型的改良收割機以及糧食烘干機等新型農機更受到農民的青睞。
新干是傳統農業大縣,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近年來,該縣大力推進科技示范園、退耕還林等項目建設;加快土地流轉,全縣13個鄉鎮全部成立了土地流轉中心,收集各家各戶閑置土地,然后集中發包給種糧大戶,不僅提升了糧食生產效益,還讓土地提升了約30%的價值。
土地效益提升,生產規模壯大,以前的一些小型農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大型農機受熱捧,原因是它的效益更高,生產的效果更好!”大洋洲鎮種糧大戶楊建軍坦言。今年他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近千畝田地,決心好好規劃一下自己手頭的這些“田寶貝”,可工程量實在太大,于是他決定購進2臺大型拖拉機。“這樣干起事來會快些,雖然手頭有些緊,但有政府的農機補貼,購機的錢差不多了!”楊建軍說。
種糧規模化漸成流行,也讓農機合作社看到了更多商機,城上鄉龍興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鄒龍生告訴記者:“現在雇請勞動力越來越難,雇工成本越來越高,以往農村雇請勞動力插秧,每畝要付出120—150元的工資,而雇他們的插秧機卻只需80—110元左右,僅此一項,農戶便可節約開支40%左右。農機有這么多好處,相信農機市場,特別是大型農機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好。”
糧食加工企業也對新型農機充滿了興趣,加大了購置力度。該縣海珠業有限公司今年就新定了10臺稻谷烘干機,至此公司烘干機總數達到80臺。雖然每臺烘干機需要20萬元左右,但能夠使每市斤稻谷烘干的成本從原來的0.12元降至0.03元,對需要收購大量糧食的加工企業來說,無疑是劃算的,也是值得的。糧食收獲季節,天氣變化大晾曬困難、農民勞動力短缺,農民愿意出售濕谷,這無形中也提升了公司的形象,讓公司的競爭力明顯增強。該公司董事長鄧庫皮介紹,去年起,省里在該縣實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對機械烘干按20元一噸的標準補助糧食烘干企業,更刺激了種糧大戶和糧食烘干企業購買安裝烘干機。
該縣農機局負責人劉小勇告訴記者,農機補貼政策實施十年整,農機擁有量翻了幾番,各種新型農機的出現,體現的正是糧食生產的轉型升級。他推斷,隨著農民向城市轉移,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民有老齡化趨勢,要解決今后“誰來種地”的難題,發展農業機械化成為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