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地沒有地,要路路不通。莫講妹仔不肯來,哥哥口袋實在窮。”
說起陽朔縣,恐怕大家腦海中都會蹦出兩個字:熱鬧。成群結隊的中外游客給這座小縣城帶來了大量的人氣。所以早早就有人講了:“在陽朔,凡是會做點小生意的都發財了。”
同屬陽朔縣管轄的楊堤鄉浪洲村委沙子巖村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幾十年來,這里就如開頭所引用的順口溜一樣,窮得叮當響。然而,今年,當記者再度走訪這座小村時,卻發現這里有了新變化——— 原本顛簸的泥路已被水泥路取代;環村而行,一座座新建的小樓拔地而起。原本安靜的小村子,在這個時節也涌入了大量前來收購農產品的客商,好不熱鬧。
這一切的改變,都得益于金槐種植。7月14日,記者從陽朔縣城出發,驅車近3個小時,來到了楊堤鄉浪洲村委沙子巖村。
上午10點半,暑氣已經爬上了村莊四周的山坡。聽說我們是專程來采訪的,正在村里勞作的村民葉彩芬高興地給我們做起了向導。“喏,看,那些金燦燦的樹就是金槐樹了。”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一棵棵綠樹上開滿了了金燦燦的槐花,漫山遍野都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人們常用來形容沙子巖村的一句話,但是,以前的窮山、惡山現在都變成了青山、金山、銀山。”葉彩芬自豪地說。
跟著葉大姐,我們來到了種植金槐較集中的一個山坡。還在山腳下,就聽到山上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沿著陡峭的山路,我們循聲找到了正在采摘金槐的村民葉日生。葉日生一腳踩在樹根上,一腳搭在巖石上,伸手去采摘一串金槐,一旁的大籮筐已裝得滿滿當當。時下,正值金槐的成熟采摘期,沙子巖村一派豐收的景象。“忙著摘金槐,人手不夠了。這不,我把在桂林打工的兒子叫回來幫忙了!”正在采摘金槐的葉日生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眼前這棵樹今年就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咧。”
環顧一圈,只見一棵碗口粗的樹在石頭縫中“巴掌大”的泥土里長得郁郁蔥蔥。“金槐在石頭縫里也能長得這么好呀?”聽到我們的問題,葉彩芬充當起了老師,給大家普及了一下金槐的有關知識。
金槐是從槐樹中經過數十次篩選培育出來的集藥用、花用、食用、觀賞于一體的優良槐樹品種。由于對水肥要求不高,管理粗放,特別適宜在石山干旱地區種植。金槐樹的花蕾經殺青干燥后稱“金槐米”。“金槐米”是槐米家族中的“佼佼者”。
而環顧四周,沙子巖村土地大多都是石漠化山地,土層薄,又缺水,傳統的農作物在此都難以成活。金槐恰恰如同為村民“量身打造”的作物。村民葉日生告訴我們,幾年前大家也嘗試過種植金槐,但因沒有技術,種下6年的槐樹大部分都沒有開花掛果。就算有掛果的,結出的槐米也不大,產量非常低。
2011年,陽朔縣扶貧辦的工作人員來到沙子巖村,不僅帶來了價值60萬元的苗木、肥料和技術扶持,還在去年為村里向上級爭取了7萬元扶貧資金。為了提高產量,扶貧辦還在村里實施了百畝金槐低產改造,對以前種植的槐樹實行高位換種嫁接。時不時還請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種植,以科學的方法管理金槐。如今,村里28戶人家115人基本上都種植了金槐,種植面積達到1400多畝。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通過實施低產改造后的金槐樹都已經掛果了。看著金燦燦的樹,葉彩芬迫不及待地算了一筆賬:“去年,金槐賣到了35元/斤,都是老板進村來搶收的。再過段時間,全州、荔浦以及廣東的老板們都會進我們村收購槐米了。一棵金槐樹產量少的有300元,多的高達3000多元,甚至4000元。我們村有500多株樹已經進入豐產期,僅金槐種植一項,村民一人一年就可增收4000元!這可比以前一年幾百元的收入翻了好幾番呀!”
有了金槐,村民們的日子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縣扶貧辦的扶持下,大家把進村的8公里道路修通了,把山泉水引進了家門,同時還硬化了村道。過了50多年光棍生活的村民葉九弟對未來也有了新憧憬。不久前,葉九弟還托人給介紹了個對象。“你們莫看我年紀大,我的20多棵金槐樹可是名符其實的搖錢樹。有了金槐,我也要娶媳婦過新生活了啵!”
七月金花遍地開。看著喜人的豐收景象,葉彩芬也道出了她的計劃——— 未來,將組織村民一起成立一個金槐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出自己的品牌。“以前,大家講起沙子巖,聯想到的是‘山旮旯’和‘貧窮’,以后大家講起沙子巖,想到的就是金燦燦的槐樹。金槐,真的成為了村民脫貧的‘金豆豆’了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