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農村,很多青壯年外出務工,養豬的農民少了,不過,養豬專業戶卻漸漸多了起來。上饒縣煌固鎮丁宅村的養豬專業戶蔣小兵,以養兩頭豬起家,現在已發展到養殖400多頭豬的規模。
“養豬是辛苦事,不僅要按時喂食,及時清理豬糞,還要提防豬生病,時刻關注市場動向。”蔣小兵說。記者看到蔣小兵的家是一棟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三層小樓。室內均裝修一新,跟城里人住的房子沒有兩樣。家門前停著一輛小車。“這棟樓是4年前建的,花了30多萬元。小轎車是2年前買的,花了10萬元。”蔣小兵說,他靠養豬致富,日子越過越好。
10多年前,蔣小兵家里很窮。父親患病幾乎不能勞動,兄妹5人讀書,欠了不少債。18歲那年,他外出打工。2007年,29歲的蔣小兵回家過年,獲悉村里大米加工坊要轉手,經過深思熟慮后,他花1萬多元錢買下了加工坊。大米加工后有很多米糠,是養豬的好食料。于是蔣小兵養了兩頭豬。當年底,便盈利3千余元。嘗到甜頭的他干脆當起了養豬專業戶。
9年來,蔣小兵的養豬規模不斷擴大,如今,他已養了400多頭豬。“養殖規模大了,就請了村民幫忙,自己主要負責進飼料和買豬賣豬。”蔣小兵說。走進豬場,記者看到,在呈長條形的豬圈里,分隔了數個大約8平方米的小間,每間養著數量不等的豬。記者見一名工人正在清理豬糞。只見這名工人用鐵鍬把豬圈里的污物鏟起,從豬圈左下角的方孔倒出去。沿著豬圈,外面有一條水泥小溝,豬糞便沿著小溝流向魚塘。“豬糞是喂鯽魚的好食料,可要利用起來。這是變廢為寶,資源再生,循環利用。”蔣小兵笑著說,山下有一個面積很大的水塘,養豬的次年他便把這個水塘承包下來,養了數萬條的鯽魚和鯉魚等,當年便賺了4萬余元。
說起創業的辛苦,蔣小兵微微一笑:“累是肯定的,但這些年比較順利,豬價穩定。”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他低價租田30多畝,種植紅薯和玉米喂豬,一年只需3萬多元錢。一頭豬養半年就重達100公斤左右。“去年賺了10來萬,今年翻一倍沒問題。”蔣小兵說。
在蔣小兵的影響下,丁宅村養豬專業戶達到20多戶。蔣小兵說:“養豬戶們經常到我家來‘取經’,哪里有小豬要賣,什么時候賣豬劃算。我告訴他們低買高賣,就像炒股票一樣。前些日子,小豬價格20多元一公斤,我們都沒有買,這個月單價跌了10來元,應該可以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