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日前在京組織專家組召開專題評審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市申報的《綿陽市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規劃》。根據方案,我市將在現有19萬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規模的基礎上,加大建設投入力度,到2018年建成雜交水稻種子基地30萬畝,雜交水稻良種單產由目前的2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年產優質雜交水稻種子6.2萬噸以上,市場份額由2012年的18%提高到30%以上。
綿陽具有豐富的水土資源條件,成熟的制種技術和良好的制種傳統,使水稻制種產業在全國占有明顯優勢。2013年,全市雜交水稻制種總面積達到19.16萬畝,產量突破4000萬公斤,全市種子出口創匯1800余萬美元。同年,我市有6個縣(區)被納入國家級良繁基地建設項目規劃縣,有2個縣被納入“四川省種業提升工程”項目縣,大大增加了綿陽種業發展的動力。
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的變化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全市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波動較大,部分原有基地已不再制種。同時,傳統基地建設及現有運行模式下造成的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等現狀,也無法適應制種產業持續發展的新要求,水稻制種產業發展進入急需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為充分發揮綿陽水稻制種產業優勢,我市在梓潼、安縣、江油、游仙、三臺、鹽亭6個縣(市、區)50個鄉鎮規劃發展水稻制種基地面積30萬畝。在基地建設思路上,我市將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原則,立足資源優勢,統一規劃,科學布局,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大力推廣"種子企業+制種專業合作社"模式,多渠道爭取資金,加大規劃區基礎設施投入和種子加工、質量檢驗等配套設施建設,促進水稻制種產業上檔升級。
目前,我市正圍繞"2015年發展到26.35萬畝、2018年建成30萬畝“這一目標,按照”相對集中、規模連片、合理布局“的原則,結合區域自然條件和農民制種習慣,重點做好五個方面工作:一是以田間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建設標準化種子生產田。二是配置烘干、加工、清選、檢驗檢測等設備,完善種子加工配套設施。三是增加農機補貼,推進規劃區全程機械化制種。四是以規劃縣為依托,分步建立雜交水稻制種優勢保護區。五是創新基地運行機制,大力推行”種子企業﹢制種專業合作社﹢制種大戶"模式,建立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利益共享機制,提高組織化生產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