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家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綜合治理工作,并先期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開展試點。此舉旨在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污染修復治理,實現重金屬污染耕地的稻米達標生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長期以來,糧食生產中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重金屬污染的急劇加重,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出現酸化、板結、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等問題。種種污染猶如“隱形殺手”,不斷侵害著耕地的“身心健康”,進而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去年,媒體披露湖南省稻米鎘超標事件以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修復綜治被污染的耕地、讓農業資源休養生息的聲音,在媒體和社會上頻頻響起: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種出安全的糧食。中國農科院有關專家介紹,重金屬污染耕地可防可治,稻米鎘積累可控可調。土壤本底中自然就含有一定數量不同種類的重金屬,外源污染又會增加重金屬含量,當耕地質量下降、土壤酸化等造成其活性增強時,就可能被農作物吸收并形成積累。通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農藝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可以調控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確保稻米重金屬含量不超標。污染較重的耕地,應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不再種植水稻,改種棉花、蠶桑、麻類、花卉等,并對殘余物去向進行監控,嚴防回流進入耕地。
治理土壤污染還應多管齊下,群策群力,通過相關政策的出臺,加大土壤治理力度,使之取得實效。當務之急,是先開展好耕地健康全面普查與診斷,查清健康土地、亞健康土地和不健康土地的面積、比例及分布,建立土地健康檔案。對健康土地,實行嚴格保護措施;對亞健康和不健康土地,則分別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修復措施。在不健康土地沒有“康復”之前,嚴格監管和控制其農產品的去向和用途。
只有喚起人們對土壤保健的意識,才能讓“健康土地”種出“安全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