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越來越多。
中國所消費的大豆、棉花和肉類超出其國內產量。而美國非常樂于提供這些商品。
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中國建筑業步履蹣跚,但鋼材生產一點也沒有減少,大量鋼材涌入全球市場。這就是典型的中國貿易故事,中國的低成本生產和戰略性貨幣管理推動了中美貿易順差,并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
但在食品領域,情況卻大不一樣: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越來越多。美國農業部發布了一份新的報告,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客觀分析。
2000年貿易關系正常化之后的幾年里,美國制造企業將生產迅速轉移到中國,但農產品貿易則恰恰相反:在這一時期內,美國出口中國的農產品遠高于進口。
不僅如此,在打入中國市場方面,美國也打敗了其他大多數國家。
為什么農業和制造業領域的貿易狀況如此迥異呢?在一定程度上,這與消費者口味的變化息息相關。中國收入的增加意味著肉類消費越來越多。
但國內畜牧業生產離不開大量的原材料——特別是大豆——美國在這方面恰恰很充裕。
該研究報告作者稱,這催生了一種被稱為“農場外交”的國際關系,國家在大宗商品進口方面與其他國家進行協商。
中國企業正大手筆收購美國農業企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3年,中國收購了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