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己的生態循環農業基地里,望著一座座豬舍和蔬菜大棚,格爾木紅偉集團總經理殷紅偉充滿自豪。鉆進其中一個半畝標準棚里,他彎腰掂掂里面種的辣椒,滿意地笑了:“長得不錯,一個能有四兩。”
基地占地6000畝,飼養了豬、羊、牛、雞、鴨等畜禽,種植了多種蔬菜和果樹,還在進一步壯大。
六年前,殷紅偉不會想到,自己做農業能做到這么大的規模、這么多的項目。一開始,基地里只有生豬養殖場。200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殷紅偉一腳踏進了陌生的農業領域,養起了生豬。2010年,豬場引進種豬2500頭,在農牧部門的幫助下,他漸漸摸索出了不少養豬的門道,什么豬喂什么樣的飼料,飼料成分比例是多少,一清二楚。生豬養得健健康康,白白胖胖,豬場也走上了正軌,上料、清潔都實現了自動化。
2012年,農業部門找到了殷紅偉,鼓勵他種蔬菜。由于降水少、晝夜溫差大等自然條件限制,加之蔬菜產業起步晚,格爾木地區蔬菜自給率較低,特別是冬春蔬菜供給嚴重缺乏。多建一個蔬菜基地,就能多滿足一點群眾的需求,平抑菜價。
上不上蔬菜種植項目?殷紅偉有點猶豫。畢竟種植蔬菜意味著又一次新的開始,企業總要贏利,虧損了怎么辦?但政策給了殷紅偉信心。沒有農業稅,每年補貼數百萬元……這么好的政策,殷紅偉打消了后顧之憂。
此外,提供技術支持的農牧部門提示殷紅偉,他可以搞循環農業。種蔬菜和養豬可以結合起來,豬糞便就是很好的有機肥料,菜葉也可以用來喂豬。這讓殷紅偉眼前一亮。在不斷的嘗試中,他體會到了循環農業的好處,基地種植、養殖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牛、羊糞便可以給葡萄施肥,雞糞可以給韭菜施肥,菜稈可以喂雞鴨,這樣一來,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形成了“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良性循環。
“現在想想,當初養豬的時候沒有循環農業的概念,糞便都白白扔掉了,真可惜啊。”殷紅偉說。
在生態循環農業基地的發展中,殷紅偉也遇到過一些困難,但最大的難處還是不懂技術。“以前哪懂農業啊,完全是門外漢。幸虧有政府的幫助,大棚修成什么樣,種菜的溫度和濕度,哪種糞便給哪種菜施肥,都是農牧部門提供技術支持,還幫我們培訓技術員。”
如今,殷紅偉覺得,自己的路走對了,也對做循環農業越來越有信心。“雖然近年豬肉價格下降,豬場贏利較少,但是和蔬菜種植一結合,整個基地的總成本降低很多,還是可以的。這就是循環農業的好處。現在銷量根本不是問題,產量有多大銷量就有多大。”
每天,基地的畜產品和果蔬產品源源不斷地供應本地市場,使更多格爾木市民吃上了新鮮、綠色的健康肉、菜,菜價也下降了不少。別的不說,僅辣椒的價格就下降了一半,從去年的7元多下降到3元多。
格爾木地區的自然條件在殷紅偉眼里也從劣勢成了優勢:“沙土具有通氣性好、不板結等特點,種蔬菜正好。溫差大、光照強,病蟲害也少。”
“我們最終要把基地發展到3000到4000座大棚的規模,讓更多的人吃到高原上種的綠色蔬菜。政府這么支持我們,我們一定能發展起來。”殷紅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