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市農學院在北京市農委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生菜高產安全生產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的研究工作。通過整合高校資源,聯合市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區縣農技推廣站和企業進行立項攻關,使生菜由零星種植的特菜成為京郊優勢蔬菜產業,滿足了北京消費者對本地產鮮食綠葉蔬菜的需求。
項目實施期間,項目組系統收集了生菜種質750份,篩選優異種質102份,篩選出適應北京地區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露地三大栽培方式的主栽品種,在8個區縣推廣應用。其中品種“射手101”生菜耐寒性好、抗病性強、結球穩定整齊,增產20%以上;“玉湖”生菜品種耐寒性好、早熟、抗病性強,增產15%以上;“皇帝”品種抗病性、對環境適應性強,增產在15%以上。
同時,針對國外缺乏耐熱生菜品種,項目組自主選育推廣耐熱生菜品種,填補了季節性生產短缺空白。在生菜種質資源收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篩選耐熱種質材料,進行室內鑒定與田間“考種”,從觀察鑒定圃中按耐熱育種目標來選擇優良種株。單株連續自交4~5代,純化,獲得性狀整齊一致的2個耐熱結球生菜品種——“北生1號”、“北生2號”;2個耐熱散葉生菜品種——“北散生1號”、“北散生2號”,在各區縣試種推廣,效果良好。為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擴大應用范圍,這4個品種均通過了北京市“非審農作物品種”鑒定。
在推廣生菜適種茬口和高產栽培模式方面,該項目改良了國外以連棟自動化溫室為主的生菜栽培模式與技術,確定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及露地搭配栽培方式,不同茬口銜接、良種良法配套技術體系,實現了生菜高產栽培。與零星種植、自由栽培方式對比,平均增產達30%以上。
值得提出的是,該項目建立了改良生菜設施粉塵施藥、生菜重茬種植土壤消毒、生菜常溫煙霧施藥、生菜病蟲害防治系列化學和生物藥劑等四套生菜病蟲綜合防治技術。
項目組多年來堅持產、學、研、企業協同,優勢互補,經過多年協作努力,使生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已由項目實施前的零星種植發展為北京市第三大栽培面積菜類和第一大綠葉蔬菜。目前,正進一步優化全產業鏈集成技術,以專業村、專業戶等為樣板,加快生菜規模化、產業化進程,在前期推廣的基礎上,可望實現標準化、高效生產,經濟效益再提高15%以上,并達到周年均衡供應多樣化優質產品的目的。
在對該項目進行鑒定評估時,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在生菜研究、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等方面有較深厚的工作積累,以品種選育與配套技術相結合,研發推廣無害化安全生產技術,有效推動了蔬菜產業發展;針對亟需克服生菜高溫栽培障礙需求,深入開展耐熱品種選育及相關理論和技術研究,在對優異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的基礎上,選育出“北生1號”、“北生2號”2個耐熱結球生菜品種和“北散生1號”、“北散生2號”2個耐熱散葉生菜品種,為提高生菜高溫下生產提供了品種支撐。
項目實施期間,項目組通過生菜新品種、高產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采后保鮮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共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近21萬畝,增產3億公斤,新增總產值1.55億元,新增效益1.4億元。項目成果完成后至今,繼續推廣種植面積21萬畝,增產近3億公斤,新增總產值1.36億元,新增效益近1.23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