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小工、跑過運輸、潦倒時還曾睡過大街……如今,36歲的汪其德是南江縣“五郎”黃羊和“紅旗”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還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一步步走來,汪其德認為自己創業的動力源自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創業的成功離不開家鄉政府和父老的幫助。如今,他的心愿,就是帶領更多的家鄉人發家致富。
不忘桑梓 回鄉當“羊倌”
南江縣沙河鎮五郎村,高寒偏遠、交通不便,人均收入相對較低。1997年,高中畢業的汪其德隨外出務工的大軍,到北京搞建筑。剛開始他只是做小工,工作辛苦繁雜不說,每個月工資也就兩三百元錢。當時,運輸業在福建沿海等地十分火熱。次年,他便借錢買了一輛貨車,跑起了運輸,年收入上萬元。2000年,汪其德重新涉足建筑業,這次他是與人合伙在西安承包工程,自此事業蒸蒸日上。幾年時間,他積累了近400萬元的財富。
汪其德是個家鄉情懷很重的人,在外闖蕩多年,盡管物質上越來越豐富,但對“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這句話的體會卻愈發深刻。2004年,汪其德接到家鄉政府一封《致外出務工人員的公開信》后,決定回鄉創業。這一年,他在家鄉五郎村投資60萬元,辦起南江黃羊養殖場,一年就賺了8萬元。
反哺家鄉 成為致富“領頭羊”
經過兩年實踐,汪其德認為養羊致富這條路走得通,便打算發動周邊老百姓一起養羊。
起初,習慣了種地的老百姓,對養羊能否成功心存顧忌,任由汪其德怎么勸說也不答應養羊,有些人甚至怪他養羊破壞山林、草地。此外,還有一些老百姓家里貧困,拿不出余錢購買小羊。
為了解決這些困難,2006年,汪其德組織成立南江縣五郎黃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動全村及周邊125戶農戶加入合作社,養殖南江黃羊。
“只要愿意養羊,合作社不僅有技術援助,還對他們實行‘借羊還羊’的模式予以扶持。”汪其德說,所謂“借羊還羊”,就是將能繁殖的母羊稱重后,借給困難農戶,母羊生產的羔羊歸農戶,農戶還母羊時就以借時的等重量還給合作社,超出重量部分則按市場價格補給農戶現金。不少老百姓爭相找汪其德要求入伙養羊。
幾年來,先后發展養羊戶200多戶,飼養黃羊2萬多只,養殖戶人均年收入增加800元以上。村里原來有90多個貧困戶,后來全都靠養羊脫貧致富,算上周邊村,2500余名村民因此受益。
為了帶動更多的人致富,2009年3月,汪其德又依托自己的生豬養殖場,聯合周邊紅旗、五郎、中心等村235戶農戶組建紅旗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年出欄生豬近10000頭,帶動周邊500余戶養殖戶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新的使命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2009年,汪其德被推選為市人大代表,后又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這份家鄉人民的認可,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南江籍民工在內蒙古遭遇欠薪,汪其德第一時間趕去相助……他說:“當人大代表很累,比當‘羊倌’、‘豬倌’難多了、累多了,但我覺得累也有價值。”
自當選后,汪其德將超過60%的精力放在了人大代表履職上,生意損失已不少。他說對他而言,少一些錢無所謂,重要的是好不容易有了替老百姓說話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才行。
新的打算 為家鄉爭取更多發展便利
“我這次上北京準備了一個建議,希望以后規劃高鐵線路時,能多照顧一下巴中這樣的革命老區。”3月2日,汪其德出發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前表示,這次去開會,他打算利用一切機會爭取“發聲”,同時為家鄉爭取更多發展便利。
此外,為了帶動更多家鄉人致富,拓寬南江黃羊銷售渠道,汪其德正在南江投資1.5億元,建立南江黃羊產品加工廠,制作羊肉干、羊香腸、羊罐頭、手撕羊肉等。待投產后,不僅能提高產品附加值,還將徹底解決銷路問題。而憑借這一舉措,他將帶動南江黃羊年銷量增加10萬只,銷售收入4000多萬,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總之,我將竭盡所能帶領家鄉人民致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