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葡萄至少能賣2萬多元,比去年要增收3000多元,葡萄大棚就是我的‘致富養老棚’”。山丹縣東樂鎮山羊堡村紅提葡萄種植戶張克財說。張克財是一名殘疾人,經過幾年的農事摸索,覺得種植紅提葡萄是適合自己干的農活,幾年栽植經營下來,如今他成了村里紅提葡萄栽植戶的榜樣。
在山丹,像張克財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戶依靠栽植設施葡萄走上了富裕路,葡萄藤成了“致富藤”,結出了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大馬營鎮花寨村從2010年試栽10座到2011年發展到108座,在短短兩年內建起了“百座紅提葡萄示范園”,實現了“從十到百”的跨越式發展歷程。2013年,該園區共產葡萄120噸,產值達187萬元。由于大力發展設施葡萄特色產業,該村先后被評為市級勞動力技能培訓示范基地、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山丹縣首批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村等。
“全村共有水澆地2750畝,除去100畝設施葡萄,按平均畝產值800元計算,2650畝水澆地總產值212萬元,設施葡萄面積僅占水澆地總面積的4%,但產值卻是水澆地的88%。”該村“焉支寶”葡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學琪說。
2010年,在全市召開的全國設施葡萄科技研討會上,采自該縣陳永新大棚的紅提葡萄被評為“全國設施晚熟葡萄金獎”,這是對該縣設施葡萄品質的充分肯定。
在陳永新的帶動下,2012年,高寨村30座葡萄大棚拔地而起,從定植、澆水、施肥、枝梢修剪等各個環節,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經驗傳授給其他種植戶。2013年底,村兩委換屆選舉,陳永新高票當選為村主任。一心想為高寨村干點實事的陳永新感慨地說:“設施葡萄讓大家挺起了脊梁,也讓全村走上了致富路。”
清泉鎮西街村的朱振明、王多林等30多戶葡萄經營戶轉變生活方式,連續幾年在春季其他作物種植的農忙時節組團赴外旅游,因為這個季節是葡萄的休眠期。位奇鎮孫營村52歲的張明杰建起了3座葡萄大棚,通過幾年的發展,他摘掉了“窮光棍”的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至目前,該縣建成設施葡萄日光溫室1500座。初步建成以東樂鄉山羊堡村、萬畝寒旱區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位奇鎮四壩村為代表的荒漠區設施葡萄產業帶,以大馬營鄉花寨村為代表的冷涼區設施葡萄產業帶,以清泉鎮西街村、焉支山莊為代表的城郊設施葡萄產業圈的“兩帶一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