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評價指標有三個:年人均糧食達400公斤以上,糧食儲備應該達到本年度糧食消費的18%,糧食的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上。
那么陜西的情況如何呢?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在1月28日召開的陜西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大會上,代表農工黨作大會發言時給出了答案——年人均糧食產量在300公斤左右,糧食自給率跌破了80%。
“陜南、陜北傳統主銷區供需矛盾仍較突出,關中目前小麥、玉米也出現了產不足銷的缺口。隨著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和種糧面積的銳減,陜西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霍學喜說,陜西近十年來糧食消費量由115.7億公斤增長為144.3億公斤,年均遞增2.8%,而從“十一五”期間開始,陜西年均凈調入糧食20多億公斤,近年來更是增加到25億多公斤。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陜西糧食產量減低?霍學喜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糧食生產成本增大,種糧農民收益微小,農民積極性不高。其次是糧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從2001年到2012年共減少585.1萬畝,并以每年近1%的速度繼續減少。再次則是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種糧勞動力素質不高,產業化程度低。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主題就是“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要求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霍學喜建議陜西盡快編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總體規劃,建設糧食安全主體功能區。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堅守耕地紅線,遏制耕地數量減少,提高耕地質量。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小雜糧,豐富糧油品種多樣性,依靠科技進步,支撐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