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定邊三分之一的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一半以上農民依然不及時換種,”定邊縣白于山區種薯科技繁育推廣協會會長張天玉焦急地說。
為了向農民傳播馬鈴薯必須適時換種的理念,張天玉選擇用生活化的語言:馬鈴薯沒有“性功能”,不能像其他作物一樣在授粉過程中排出病毒,原種種上四年就應該更換種薯,否則會出現病毒,病毒一年比一年肆虐,造成連年減產,八年后就徹底不行了,直接爛在地里了。簡單的語言講出了馬鈴薯必須適時換種的道理。
1月21日,記者來到定邊縣幾大馬鈴薯產區采訪。在郝灘鎮大沙灣村,一半以上的農戶2014年依然種植四五年甚至六七年未換的品種,產量明顯不如新近換種者。在被認為是種薯最佳產區的白灣子鎮,從21戶種薯經營者調查來的數據表明,當地只有七分之三的農戶能主動適時更換種薯。白灣子鎮最大的種薯經營者高治峰說:“多數農民依然接受不了購買種薯,哪怕是價格低于鮮薯也接受不了,只有完全免費才會接受。”農民接受度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原種第一年種植往往不能達到顯著高產,第二年以后才顯著提高。
為了解決嚴重制約馬鈴薯生產的種薯問題,2013年起,榆林市實施馬鈴薯良種繁供一畝田工程,市縣財政補貼向種植區農戶供應適宜的原種薯,定邊縣2014年實施兩萬畝,2015年實施兩萬五千畝。2014年春季,定邊縣郝灘鎮落實種薯供應“一畝田”工程時,給大沙灣村供應200畝脫毒原種薯,每畝地供應179斤原種薯,其中農戶自籌75元,低于市場價。但是農戶積極性仍然不高,有一個村組居然在領種時反悔。由于其他組普遍積極性不高,最后膠泥灣一個村組“認購”了100畝原薯種。秋后的收成差距顯著,膠泥灣村組長曹生海說:“換種的收成都在3000斤以上,幾年不換種的收成普遍在1000多斤”。
大沙灣村支書李樹有說,實踐證明換種和推廣良種很有必要,“2014年中秋前后,同樣是馬鈴薯,幾年沒換種的已經秧苗干縮,剛換種的依然綠油油長得愛人,產量差了一千多斤。”李樹有說:農民的意識會轉變,但轉變得很慢,經過幾年的折騰才會逐步變過來。因為看到了前一年膠泥灣村換種后的產量,2015年種薯供應時,大沙灣村的100畝原種薯被村民順利認購。
在定邊灌溉馬鈴薯主產區白泥井鎮,農戶一般都年年換種,但卻面臨其他的威脅。先鋒村的許多村民今年不敢種馬鈴薯,村民李斐說:種土豆爛開了。瓦窯溝村村民王玉高去年種的馬鈴薯雖然畝產五千多斤,爛的卻有三分之一,只能以“破爛”賣出。先鋒村村民多年總結出,如果第一年種玉米,第二年種馬鈴薯,肯定會爛,玉米地的除草劑對馬鈴薯非常不利。但在避開玉米地的除草劑后,馬鈴薯年年換種卻依然經常性大量爛掉。先鋒村農民希望定邊農業和科技部門能幫他們找到原因。
2013年和2014年,定邊縣農業局、榆林市農業局僅在定邊縣就為脫毒種薯的推廣投入2300余萬元,定邊縣農業局認為脫毒種薯的覆蓋率已經達到百分之八十。但實際上,許多農戶自從五六年前換種后再沒換過,種薯推廣中打了不少折扣,農民的自覺性遠遠沒有形成。
至關重要的脫毒良種推廣為什么這么緩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推廣方法和主體值得商榷。白灣子鎮一位種薯經營戶認為,像張天玉那樣動腦筋提高對農民傳播效果的人極少,應該創新推廣方法。白泥井鎮農民趙靜說:“現在連對小學生上課都不再是簡單說教,講究以學生為主體。我們推廣良種、技術的干部,能不能也講究一下推廣的方法和藝術,用一用農民聽得懂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