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這一天是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端田村委駱遠靜連續收獲西葫蘆瓜的第三天。第一天是220公斤,第二天是400公斤,第三天是435公斤。
駱遠靜是這里端田村委去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受父輩影響,他剛畢業就選擇回到村里建大棚,拿出4畝地種植自己連見都沒見過的西葫蘆。
“到現在為止每畝成本還不到3000元。”駱遠靜告訴記者,目前西葫蘆收購價格為2.8元/公斤,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把種植西葫蘆的成本全部收回來。而此時,還遠不到西葫蘆采收結束的時候。
“能人”牽頭成立合作社
“整個采收要持續到3月底。”負責農產品收購的宏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閆學強介紹說。正是在閆學強的帶領下,福成鎮松明、畔塘、端田村委乃至附近的營盤、石康等掀起了種植西葫蘆的熱潮,整個種植面積已超過了1000畝。
閆學強是河北保定人,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從事農產品批發已經有二十多年。每一年,閆學強都會根據農產品種類及其生長季節來往于全國各地。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閆學強第一次在福成鎮松明村委種植西葫蘆成功,產品最高價賣到5.6元/公斤,最低也有2元/公斤,畝產量達到4000公斤,畝利潤近5000元。
閆學強的成功引起了北海市銀海區農業部門的注意。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閆學強咨詢了相關政策,了解到外地人也可以在本地成立農民合作社,于是,在去年底,一家以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以公司+農戶“訂單”式的合作社在畔塘村委應運而生。由公司提供種子、技術和銷售渠道,農民負責投資生產的模式受到村民的歡迎,盡管村民對西葫蘆還很陌生,但是不到半年的時間,加入合作社種植西葫蘆的農戶已接近100戶。
農民利潤最大化
在畔塘村委公路邊的宏源合作社,有好幾名技術員,他們負責村民的技術指導,從根本上克服了村民們不懂種植、害怕種植新品種的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宏源合作社的確與別的合作社“有點不同”。它的不同,在于能夠將農產品直接發到終端市場,運輸費用合作社社員按比例分攤,而收購商(合作社的理事長閆學強)只賺取“一毛錢的費用”,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農民的利益。
“整個過程都是透明的。”閆學強說,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無良商販,拼命壓低農產品價格,利用中間渠道,賺了不少農民的血汗錢。而該合作社直接與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掛鉤,省卻了很多中間環節。農戶要了解農產品的批發價格也相當簡單,除了網上查詢、合作社賬本查詢外,也可以直接跟車到北京實地了解情況。
“今天的收購價是2.8元/公斤。”閆學強說。事后,記者上網查詢到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當日的西葫蘆價格,上面顯示:最低價2.4元/公斤,平均價3元/公斤,最高價3.6元/公斤。印證了閆學明所說不假。
比較安全的種植模式
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寧海村委等地流行的大棚模式,經濟投入較高,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宏源合作社推廣的西葫蘆種植模式(既可露天種植,又可大棚內種植)屬于一種穩妥的模式,對于家庭資本不多、土地較多的農戶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首先,北海本地屬海洋性氣候,臺風較多,農作物的生長經常要受到臺風影響。像寧海村委利用大棚種植的哈密瓜等農產品,就經常受到臺風破壞。而畔塘村委推廣種植的西葫蘆,種植及收獲時間均不在臺風季節。每年3月底西葫蘆收獲過后,農民還可以種植一造番薯,每畝收入也可達到數千元。
二是成本低。種子、化肥等費用加起來大約為3000至4000元/畝。而且畔塘及周邊農場地區,農民人均土地較多,農民種植西葫蘆可以依靠畝數上的優勢達到增收目的。
三是銷售渠道順暢。除農產品可以直接抵達終端市場外,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也是全國較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對西葫蘆的需求每天均在數十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