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盼望有這么一個指數了。”聽說江蘇糧食價格指數上線后,高郵市雙兔米業公司董事長徐衛東說,這幾年,盡管糧食價格走勢比較平穩,但糧價小幅波動經常出現。而糧食加工企業在收購原糧時,往往只清楚本地糧食市場的價格,全省性的糧價變化就不大清楚了。有了這個價格指數后,全省范圍內的糧價就能一目了然,什么時候適宜購進原糧,心里也有譜多了。“要知道,原糧價格哪怕每斤只差1分錢,都會對加工企業產生不小影響的。”
這一由省糧食局發布的江蘇糧食價格指數是從新年開始試運行的,預計2月—3月正式運行。我省是全國首個在全省范圍內建立糧食價格指數系統的省份。
所謂糧食價格指數,指的是反映不同時期糧食價格水平的變化方向、趨勢和程度的經濟指標,是經濟指數的一種,是研究價格動態變化的一種工具,可以在現有價格行情基礎上,對未來一個時期的價格變化作出預判。我省是全國紅皮小麥最大的生產區,也是粳稻生產第二大省,因此,納入此次價格指數的糧食主要包括紅皮小麥和粳稻兩種原糧,以及制成品面粉和大米的價格變化。
為什么要設立糧食價格指數呢?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張國鈞說,近年來,糧食價格總體穩定,但影響糧價的因素很多,最主要是進口糧食的影響。由于國內糧價遠高于國際糧價,盡管我國對配額范圍內的進口糧食關稅較低,不過,配額范圍外的自由貿易糧食,即使關稅較高,到岸價仍然低于國內糧價。近幾年全球糧食增產,進口糧食甚至出現到岸的秈米價格等于國內秈稻價格的情況,致使一些貿易企業進口熱情不減。雖然進口的糧食在整個市場中占比不高,但暗示力帶來的沖擊力是很大的。此外,國際原油價格變化頻繁,也直接影響化肥、農藥等衍生產品價格,進而傳導到糧價上。而糧食關乎國計民生,糧食價格指數實際上是糧情監測的預警體系。
價格指數是怎么建立的呢?最基礎的是市場價格采集。張國鈞說,為了力求價格指數客觀、真實,我省在蘇南、蘇中、蘇北設立153個價格信息采集點,包括糧食市場、糧食加工企業、糧食購銷企業和零售企業,以及港口碼頭,涵蓋糧食流通的所有環節。這些價格采集點每天提供糧食價格變化信息,全省糧食價格指數每周發布一次。洪澤縣篩選出16家購銷企業、加工企業、農貿市場、糧油銷售店,作為該縣糧食價格指數基礎數據采價測報對象,覆蓋該縣9個鄉鎮所有糧食經營交易區域,縣糧食局指定購銷業務科落實專人采集糧食價格,每天下午3點前完成上報價格信息的采集、整理、審核。可以這么說,省糧食局每次發布的價格指數是對過去一周糧食價格走向的總結,政府部門,可直觀看到糧食價格變動情況,有利于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及時性,防止糧價大起大落;糧食加工企業,可用來分析過往的糧價走勢,對之后的價格做某種預測。“如果價格指數反映糧價在走低,企業可以逢低購進一些原糧;如果走高了,可以等待觀望一下。”
對于種糧農民來說,糧價指數等于給了他們一雙“慧眼”。鎮江市丹徒區上黨鎮寶云家庭農場場主湯立云說,這些年國家每年出臺糧食最低收購價,不過,農民總以為既然是最低價格,那么就有可能往上漲,加上對市場信息了解不全面,往往出現跟市場“硬扛”現象。去年秋收后,一開始新稻價格稍稍高于最低收購價,有些農民就認為稻谷價格還會往上跑,舍不得賣,結果后來價格回落了。“有了這個指數,可以讓我們明白一段時間的價格變化,我們就可以決定是分段出售糧食,還是趁價格比較好、一次性賣掉。”不過湯立云也表示,這個價格指數只能上網看,有點不大方便,如果糧食管理部門能把指數點對點發到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主的手機上就好了。
對于普通市民來說,糧食價格指數看上去有點遙遠,但其實是息息相關的。“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市場穩定。”張國鈞說,以前出現過市民蜂擁搶購食鹽的情況,一旦糧食價格有點風吹草動,很難說不會出現搶購。而糧食價格指數從某種程度上能給人們“定心丸”的作用:價格沒有什么波動,供應就不可能出現什么變化,就用不著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