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清晨,南靖奎洋鎮霞峰村的養兔大戶莊秀華走進兔棚,熟練地打開墻上懸掛的音樂播放器,伴隨著“接地氣”的閩南語歌曲,她開始沿著整齊排列的兔籠給兔子喂食草粉飼料。
“養兔子要特別細心,由于我每次進棚都會播放歌曲,久而久之兔子聽到音樂,反而比較不躁動了。”作為霞峰村第一批轉型養兔的村民,莊秀華從曾經的生豬養殖戶搖身一變成為現在村里的養兔大戶。她現在兔棚里有3000多只新西蘭兔、伊拉兔,一只成品兔最高能賣十二三元,一年十幾萬元的收入不成問題。
“我從去年國慶開始轉型養兔子,這些兔棚都是豬圈改造而來的。”莊秀華慶幸地說,好在及時進行了生態轉型,不然繼續養豬至少得虧十幾萬元。
原來,從去年9月起,南靖縣就打響了生豬養殖污染治理攻堅戰。一批批不合環保要求的豬圈被依法拆除,豬價下跌也讓養豬戶紛紛轉產轉崗。霞峰村就在此時改弦易轍,摒棄污染嚴重的生豬養殖業,開始引導村民發展綠色環保的大棚養兔,既實現經濟效益,又實現生態效益。
“養豬環境比較臟,兔子愛干凈,每天都要清理兔糞,賣給別人做農家肥也是一筆不少的收入。”莊秀華介紹說,兔子是綠色環保、快速繁殖的草食經濟小動物,既可舍飼,也可立體籠養,其飼料以草為主,成本低、周期短、效益好,尤其適合農村飼養,還可以與種植業緊密結合形成循環經濟。
“原來我們村以養豬為主,空氣、水質都受到影響。通過整治,現在全村已經有30幾戶村民養起兔子,村里的環境也越來越好。”霞峰村村委會主任莊來祥說,目前村里正積極和農業部門聯系,從技術方面給予有意愿轉型的村民支持,同時加強和信用社的合作,希望在資金上扶持村民創業。霞峰村也正籌備成立養兔合作社,建立產業化、規模化的養兔模式,逐步實現向生態養兔專業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