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茶葉產業“轉型”到底應該轉向哪里?如何才能實現“轉型發展”?很多人對此感到困惑。
首先,要搞清竹山茶葉產業應該轉向哪里,要明確竹山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必須先找準竹山茶葉產業的優勢與面臨的問題。跳出竹山看發展,很多專家認為,竹山茶葉產業最大的優勢是生長環境。竹山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四周有秦嶺、大巴山、武當山等群山,境內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且工業企業少,生態環境好,各種污染小。優越的環境造就了竹山茶葉優異的品質,竹山茶葉不僅長勢良好,而且高香爽口、病蟲害少,施藥少、農藥殘留低,因此竹山是發展生態、有機、高香、出口型茶葉理想的地區之一。目前竹山茶葉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可以用“八多八少”概括,即:重視建園的多,重視管理的少;低老幼齡茶園多,高產高效茶園少;高檔芽茶采摘多,夏秋普茶利用少;加工綠茶的多,加工其它茶種的少;小型加工作坊多,標準化加工車間少;弱小茶葉企業多,真正有示范帶動能力的規模茶葉企業少;注冊的茶葉品牌多,知名度高的茶葉品牌少;立足本地銷售茶葉的多,將茶葉銷售到外地的企業少。竹山茶葉產業轉型的方向,就是要充分發揮環境優勢,克服目前存在的問題,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竹山茶葉產業邁入新的健康發展軌道。
其次,才是具體“怎么轉”的問題。竹山茶葉產業轉型發展,在具體操作上,要重點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發展信心與目標上,要由“搖擺不定”轉為“堅定不移”。在發展茶葉產業上要持之以恒,不能因為暫時遇到挫折與困難就動搖信心。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咬定目標,鼓足把茶葉產業發展成竹山“第一富民產業”的勇氣,拿出強有力的措施把該產業向前推進。
二是在發展方向上,要由“盲目趨同”轉為“特色制勝”。要突出竹山茶葉的“特色”,充分發揮竹山茶葉的品質與環境優勢,在抓好“生態”、“有機”上下功夫,在彰顯“高香”、“富硒”上多努力,在“茶水(藥、礦)結合”、“出口創匯”上做文章,走富有竹山特色的茶葉產業“差異化”發展道路。
三是在產業布局上,要由“遍地開花”轉為“突出重點”。要打破鄉鎮界限,在境內規劃出最適宜建設茶園的區域,集中力量支持建設“兩大茶區”。一是以“大觀山”為核心,輻射得勝、竹坪、秦古、大廟等鄉鎮的“西部茶區”;二是以“大泉山”為核心,輻射上庸、深河、溢水、官渡等鄉鎮的“南部茶區”(或“環圣水湖茶區”),其它地區因地制宜自主發展。在兩大茶區內要突出“主業”,在管好現有茶園基礎上,將更適宜茶樹生長的耕地逐步改建為茶園。西部茶區要充分發揮二高山水田坪地面積較大優勢,突出抓好高標準無性系茶園建設,努力提高茶葉產量,做好茶葉出口文章。南部茶區要充分發揮高山云霧出好茶的優勢,重點抓好已建茶園的管理與環境改造,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占領茶葉高端市場。
四是在基地建設上,要由“以量為主”轉為“以質取勝”。要控制建設進度,突出建園質量,確保建設一塊、成園一塊、高效一塊。要改茶葉“上山”為茶葉“下田”,舍得拿出“當家”田地建設茶園,改善茶葉生長的立地條件。要把積溫偏低、水源不穩,種植水稻產量不高、風險較大的二高山、高山水田逐步起旱,改造成效益更高、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茶園。要改茶籽點播、有性繁殖為主為栽植優良無性系茶苗為主,提高茶樹的良種普及率和茶園整齊度、鮮葉產量和最終效益。新建茶園要以能夠機械化采摘為目標,提高建園標準與質量。茶園必須按照標準化要求實施抽槽、施肥、換土;無性系茶園要堅持本地育苗,嚴把栽植季節、栽植質量和栽后管理,確保一栽全苗、三年成園、四年豐產。
五是在茶園管理上,要由“全面發力”轉為“分類管護”。要高度重視已建茶園的后期管理,改“重建輕管”為“建管并重,以管為主”。要根據茶園具體狀況和目前人口流動實情,對茶園實施分類管護。幼齡茶園要科學套種,強化施肥、修剪、中耕、除草管理,使其快生長、早成園,早投產、高效益;環境條件適宜、立地條件好的茶園,要按照機械化采摘標準進行修剪改造,使其適宜機械化采摘,努力破解當前采茶工嚴重不足、工價過高難題;坡度較陡、土地瘠薄,立地條件太差,距離住戶較遠,改造管護難度較大的茶園,可以任其自然生長,改善生態環境。要通過“分類管護、扶優汰劣”,解決目前平均用力面積過大、單位面積投入不足,部分茶園荒蕪嚴重,豐產茶園比重過低等問題,爭取實現“以少勝多”。
六是在茶葉質量安全上,要由“一般產品”轉為“綠色有機”。在茶葉出口上要超前謀劃,要從環境選擇、基地建設、農資投入和茶園管護上抓起,堅持選擇在生態環境良好,無工業“三廢”、生活垃圾污染的地區建園,堅持使用有機肥料、安全農藥,根據建設目標,將“無公害農產品”或者“有機農產品”標準貫穿于茶葉生產、加工、運銷全過程,使產品符合國際、國內市場要求。尤其是在茶葉病蟲害防治上,要盡量使用農業、生物、物理等非化學防治技術,盡量控制使用農藥、激素、除草劑等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數量,杜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必須使用農藥時,要優先選用生物農藥,其次是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高效農藥,并注意農藥使用的安全間隔期限,防止對產品與環境造成污染。要抓好茶葉基地、產品的綠色認證與質量安全監管,以點帶面促進竹山茶葉向“綠色有機”方向發展。
七是在生產經營規模上,要由“過大過小”轉為“規模適度”。要積極推進茶園有序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改變目前人均面積過小、經營過于分散,“糧農”兼職“茶農”一心多用,致使茶園管不了也管不好;同時也要防止貪多求大、盲目擴張,導致建設管理過程中請工過多、投入過大、成本過高、效益偏低等問題。經營規模要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要與投入水平、管理能力相適應,堅持“有多大腳穿多大鞋”。建議一般茶農經營規模控制在10~20畝,企業核心基地面積控制在200~300畝。要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在資金支持與項目扶持上,由面向千家萬戶“撒胡椒面”,轉向突出重點企業、種植大戶,盡量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重點企業、種植大戶的引領作用,用規模化推動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只有規模適度,才能真正將茶園管好,將效益提高。
八是在經營方式上,要由“單打獨斗”轉為“互助合作”。要改變過去眾多茶企占山為王、各自為政,眾多茶農自采自收、自謀銷路“小而散”的經營方式,加強政府引導,鼓勵支持茶企、茶農間開展合作,組建茶葉合作社、茶葉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將分散的茶企、茶農團結起來,形成“規模茶企引領、眾多茶農支撐、資源利益共享、責任風險共擔”的共同體,使各種資源得到科學、合理、有效的配置,進而構建產業體系、完善產業鏈條,減少重復建設與各種“內耗”,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的矛盾,增強抗擊風險、開拓市場能力。要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通過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將標準貫徹落實到千家萬戶,解決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差異過大,難以融入大市場等問題。
九是在茶葉加工上,要由“一枝獨秀”轉為“百花齊放”。要改變過去單純加工綠茶,過于偏重“高端芽茶”,追求“高價格、高利潤”做法。除加工綠茶外,還要在紅茶、烏龍茶、茶磚(黑茶)等其它茶類上加大研發力度。要順應當前形勢,增強企業責任感,正確處理好企業增效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在抓好春季芽茶采摘與高端“名優茶”加工的同時,更加注重夏秋季茶葉的采摘與大眾化“普茶”的加工利用,提高鮮葉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要積極與國際市場對接,按照國際市場要求做好鮮葉收購與加工,努力打通外銷渠道。要在茶葉深加工上做文章,積極開發茶飲料、茶食品、茶葉保健品等,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
十是在品牌建設與市場開拓上,要由“五指用力”轉為“重拳出擊”。要改變目前竹山茶葉品牌過多、過濫,品牌建設投入分散,在外缺乏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市場開拓力強的茶葉品牌現狀。要借鑒“武當道茶”整合經驗,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將眾多品牌整合到“圣水”旗下,集全縣之力打造“圣水”茶葉品牌。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大對“圣水”品牌的宣傳,不斷提升“圣水”品牌的對外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齊心協力唱響“圣水”品牌,千方百計開拓國內外市場。要將茶葉產業與竹山的其它優勢產業相結合,積極探索茶水(堵河源頭水)結合、茶藥(名貴中藥材)結合、茶礦(天然綠松石)結合、茶游(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結合,使幾大產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要進一步挖掘竹山深厚的“茶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使竹山逐步實現由“茶區”向“茶鄉”的轉變,進而實現由“茶葉大縣”向“茶葉強縣”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