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同期是兩塊錢一斤的二荊條海椒,只賣了不到10天就降到如今1元錢一斤還要求著人家買,今年我種的海椒、黃瓜估計連保本都惱火。”6月2日,望著大棚地頭沉甸甸掛滿枝頭的海椒,彌陀鎮來龍山村菜農徐國清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今年他種植3個大棚的海椒,除了二荊條之外,他還種了一個大棚的大海椒,而大海椒價格更慘,電話說好四角錢一斤,但前來收購時,菜販只出三角五、而黃瓜的價格也只有三角錢一斤。
現場:大路菜讓菜農有苦難言
“電話頭說好四角錢一斤的大海椒,想不到收菜老板過來讓我們摘好后,居然只出三角五分一斤,不然人家就要開車走人。”6月2日,記者來到地處長江邊的彌陀鎮來龍山村蔬菜基地,菜農文德貴直嘆氣。文德貴今年種了3畝地的大棚蔬菜,但現在看來,收入較上年相比,至少減收一半,除去種植成本,很多生產成本都保不住。
那么,蔬菜價格大跌的原因何在?
彌陀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朱瑪介紹說,“來龍山村是瀘州市的老蔬菜種植基地,長年靠種植蔬菜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種植海椒、茄子、黃瓜一直都是農民的主要種植品種,面積有4000畝,能生產上千萬斤蔬菜。而生產的成本價在5角左右,可現在才賣3角多,農戶保本難。今年市場行情是歷史上最低的。”
朱瑪分析,今年蔬菜市場行情創歷史上新低,與蔬菜本身有關。在彌陀鎮乃至瀘州市場,村民早春菜都是茄子、海椒、四季豆之類的大路菜品種,形成了集中上市。同時,比瀘州早春菜上市稍早的南寧、海南等外地的蔬菜市場種植面積過大、產量高,銷售到市場上就已經把價格拉低了,在加上瀘州的早春菜要晚熟,上市受到行情影響,價格也自然受到了沖擊。
應對:政府幫把手菜農出困境
“今年青椒等早春菜供大于需,導致滯銷,政府已經發動多個職能部門,為菜農尋找出路。”朱瑪介紹說,這兩天我們就聯系了瀘州的超市,并到瀘州果蔬批發市場,聯系商販并發動農民經紀人,聯系外地客商前來收購。
今年的早春菜出現嚴重滯銷,“菜賤傷農”,從表面來看,盡管是蔬菜種植與銷售關系,是菜農與市場關系的事,但是,當地政府并沒當甩手掌柜,及時伸出“有形之手”抵御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對菜農的侵襲,千方百計幫助菜農排憂解難,減少損失,走出困境。
據了解,近段時間來,江陽區各級政府紛紛采取措施,為早春菜找銷路。數天來,來自政府以及民間的“吆喝”,已引起了市內外客商的關注。朱瑪介紹,僅彌陀鎮每天就有10萬斤蔬菜被來自貴州、云南的蔬菜專購車買走,并通過在城區增加直銷店的方式,進一步打通流通環節,讓部分菜農直接進城賣菜變成了實現。“雖然價格目前依舊偏低,但總比爛在地頭劃算。”來龍山村菜農徐國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