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素有“山珍”、“素中之葷”的美稱。桑枝(條)含粗蛋白5.44%、纖維素51.88%、木質素18.81%、半纖維23.02%、灰分157%,是生產黑木耳的上等原料。《唐本草注》記載:桑、槐、櫧、榆、柳,此為五木耳,而以桑為上乘。因桑樹中含有多酚類、黃酮類、生物堿等特殊成分,培育的黑木耳具有降糖減脂、抑醇防癌、增強免疫等功能,是現代黑色家族的重要成員,是21世紀的營養保健食品。
桑枝黑木耳栽培簡便,效益較高。一般1公斤桑枝可產鮮木耳1.8公斤,曬干耳0.18公斤;每畝成齡桑園產干桑枝350公斤,產干耳63公斤,可收入2520元。
1.培養料準備
培養黑木耳桑枝要用存放1年以上、不發霉、無蟲蛀的桑枝,粉碎成綠豆或黃豆粒大小的木屑備用。將桑木屑43.5千克、豆餅粉1千克、麥麩5千克、石膏0.5千克、石灰粉0.25千克、清潔水150千克混合后充分攪拌,打堆悶料,春天悶2小時,秋天悶0.5~1小時,使水分浸透浸勻。
2裝袋滅菌
悶料后立即裝袋,避免基料變酸,影響菌絲生長。用17厘米?3厘米專用聚乙烯折角袋裝料,邊裝邊壓緊,裝高18厘米。裝完后立即用直徑27厘米的圓木棒從料面中央旋轉打洞至袋底,然后在袋口套上塑料項圈,蓋緊無棉蓋。
建0.1噸/小時蒸氣鍋爐1座,配套建長2.8米、寬2.8米、高1.4米水泥蒸氣池2個,輪流使用。每池每次放料袋3000個,開始急火猛攻,3~4小時池內溫度達到100℃,保溫10小時停火,池溫降至60℃時出池。
3.接種發菌
料袋出池后立即移入接種室,料溫降至30℃時接種效果最好,一般選用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菌種,1瓶菌種可裝30袋。
發菌室要搭好菌架,架寬1~1.5米,通道寬60厘米,層間距不小于50厘米,每平方米放菌袋40~45個。按木耳生長要求控制溫度、濕度、通風和光照,45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菌袋。
4.出耳
菌絲長至袋底即可擺袋出耳。出耳畦要建在不積水、無污染、有良好水源的蔽蔭地方,如樹林、果園、桑園。畦寬1~1.5米,深與菌袋高度相同,每平方米擺23~25袋。
用塑料繩將菌袋貼項圈下部扎緊,取下無棉蓋和項圈,將菌袋浸于0.1%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每袋割口12個,分3排,每排4個,品字形排列,割口呈“V”形,夾角45~60?#65292;邊長2厘米,深0.5厘米。割口后要立即擺袋蓋簾,第1層草簾用1000倍甲基托布津液浸透消毒,瀝至不滴水后直接蓋在菌袋上,上面再蓋農膜,農膜上再蓋干草簾。出耳分3個階段:
(1)原基形成期。要求溫度15~25℃,相對濕度80%~90%,前3天不通風,以后每天揭開草簾兩側通風10~30分鐘,濕度不夠時可向濕簾上噴霧。經7~10天,割口中長出珊瑚狀的原基。
(2)子實體分化期。一般歷時5~7天,要求溫度15~25℃,相對濕度80%~85%,每天通風0.5~1小時,原基開始長出小耳片。
(3)子實體生長期。此期從開片到成熟,一般歷時7~10天,要求溫度15~25℃,相對濕度95%~100%,晚間可不蓋草席通風,直接向耳片噴水,清晨蓋上濕簾。
5.采耳
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起皺變薄、色澤較淡、耳根收縮、耳片腹面出現白色孢子粉時,即為成熟。采收前停水2天,除10∶00~15∶00時蓋簾外,其它時間揭簾,使耳片失水干燥。選無風晴天采收,采收時須連根拔出,未拔出的殘根要隨即用利刀摳除,以利2茬出耳。將耳片根部帶出的培養基剪除,耳根向下單朵攤曬于席上或網上,防止黏連。
菌袋采收后要晾曬1天,中午不能讓陽光直曬,耳畦及四周要清掃干凈,用500倍甲基托布津液消毒和敵百蟲液殺蟲,然后擺袋蓋上干簾,停水10天養菌,然后按第1茬方法管理,一般出耳2~3茬。
從接種到結束需4個月,自然條件下,春季栽培2月上旬開始,6月上旬結束;秋季栽培7月下旬開始,11月下旬結束。
桑枝黑木耳栽培簡便,效益較高。一般1公斤桑枝可產鮮木耳1.8公斤,曬干耳0.18公斤;每畝成齡桑園產干桑枝350公斤,產干耳63公斤,可收入2520元。
1.培養料準備
培養黑木耳桑枝要用存放1年以上、不發霉、無蟲蛀的桑枝,粉碎成綠豆或黃豆粒大小的木屑備用。將桑木屑43.5千克、豆餅粉1千克、麥麩5千克、石膏0.5千克、石灰粉0.25千克、清潔水150千克混合后充分攪拌,打堆悶料,春天悶2小時,秋天悶0.5~1小時,使水分浸透浸勻。
2裝袋滅菌
悶料后立即裝袋,避免基料變酸,影響菌絲生長。用17厘米?3厘米專用聚乙烯折角袋裝料,邊裝邊壓緊,裝高18厘米。裝完后立即用直徑27厘米的圓木棒從料面中央旋轉打洞至袋底,然后在袋口套上塑料項圈,蓋緊無棉蓋。
建0.1噸/小時蒸氣鍋爐1座,配套建長2.8米、寬2.8米、高1.4米水泥蒸氣池2個,輪流使用。每池每次放料袋3000個,開始急火猛攻,3~4小時池內溫度達到100℃,保溫10小時停火,池溫降至60℃時出池。
3.接種發菌
料袋出池后立即移入接種室,料溫降至30℃時接種效果最好,一般選用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菌種,1瓶菌種可裝30袋。
發菌室要搭好菌架,架寬1~1.5米,通道寬60厘米,層間距不小于50厘米,每平方米放菌袋40~45個。按木耳生長要求控制溫度、濕度、通風和光照,45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菌袋。
4.出耳
菌絲長至袋底即可擺袋出耳。出耳畦要建在不積水、無污染、有良好水源的蔽蔭地方,如樹林、果園、桑園。畦寬1~1.5米,深與菌袋高度相同,每平方米擺23~25袋。
用塑料繩將菌袋貼項圈下部扎緊,取下無棉蓋和項圈,將菌袋浸于0.1%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每袋割口12個,分3排,每排4個,品字形排列,割口呈“V”形,夾角45~60?#65292;邊長2厘米,深0.5厘米。割口后要立即擺袋蓋簾,第1層草簾用1000倍甲基托布津液浸透消毒,瀝至不滴水后直接蓋在菌袋上,上面再蓋農膜,農膜上再蓋干草簾。出耳分3個階段:
(1)原基形成期。要求溫度15~25℃,相對濕度80%~90%,前3天不通風,以后每天揭開草簾兩側通風10~30分鐘,濕度不夠時可向濕簾上噴霧。經7~10天,割口中長出珊瑚狀的原基。
(2)子實體分化期。一般歷時5~7天,要求溫度15~25℃,相對濕度80%~85%,每天通風0.5~1小時,原基開始長出小耳片。
(3)子實體生長期。此期從開片到成熟,一般歷時7~10天,要求溫度15~25℃,相對濕度95%~100%,晚間可不蓋草席通風,直接向耳片噴水,清晨蓋上濕簾。
5.采耳
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起皺變薄、色澤較淡、耳根收縮、耳片腹面出現白色孢子粉時,即為成熟。采收前停水2天,除10∶00~15∶00時蓋簾外,其它時間揭簾,使耳片失水干燥。選無風晴天采收,采收時須連根拔出,未拔出的殘根要隨即用利刀摳除,以利2茬出耳。將耳片根部帶出的培養基剪除,耳根向下單朵攤曬于席上或網上,防止黏連。
菌袋采收后要晾曬1天,中午不能讓陽光直曬,耳畦及四周要清掃干凈,用500倍甲基托布津液消毒和敵百蟲液殺蟲,然后擺袋蓋上干簾,停水10天養菌,然后按第1茬方法管理,一般出耳2~3茬。
從接種到結束需4個月,自然條件下,春季栽培2月上旬開始,6月上旬結束;秋季栽培7月下旬開始,11月下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