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感染病毒后分泌的干擾素能夠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促使這些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進一步的感染,從而起到抗病毒作用;通常細胞只在受到低毒力的病毒感染之后才能大量合成干擾素--這是機體正常產生的干擾素的作用,那么我們現在采用基因配合得到了幾種生產干擾素的細菌,發酵生產干擾素預防作用大于治療。而且注射有效,口服吸收臨床沒有試驗數據可查,是否受胃酸和消化液的破壞還是個未知數。
目前的干擾素對流感病毒效果太差。如果不能在早期使用相反在發病高峰期使用,會造成副作用使病情嚴重死亡加劇,這是從臨床看見的結果,要想把它搞詳細還需要實驗室論證。
干擾素本身無滅活作用,它主要作用于正常細胞表面,與特殊的受體結合,導致產生20多種細胞蛋白,其中某些蛋白(抗病毒蛋白)對不同病毒具有特殊抑制作用。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過宿主細胞而間接完成的,并具有嚴格的種屬特異性及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