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疾病是由細菌引起的水產動物疾病,是水產養殖中最常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類疾病,其在各年病害暴發病例中比例最大,但也易于發現,可防可治。筆者結合多年實際經驗,總結一些該類病的用藥方法,并且針對這類疾病防治中的一些爭議作了探討,僅供業者參考應用。
1、疾病防治總則
水產動物疾病治療的總則是群體預防原則。由于水產動物單個個體價值小,且生活在水中,所以疾病發生時注射或涂抹等治療方法并不適用(個別名貴品種除外)。通常已經染病的魚蝦大多數食欲減退,使用藥餌的效果并不明顯,加之又不能使用注射等針對單個養殖動物的治療方式,所以一般我們說的疾病治療,其實是針對水中大多數還沒有發病的魚蝦進行預防,或者發病很輕,還能吃料的魚蝦治療,已經發病的魚蝦,其實是讓它自生自滅。
2、用藥原則
當魚蝦發病時,采用內服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針對還未發病的動物進行主動預防,外用藥則是通過切斷傳染途徑來預防或者治療。而發病時是使用外用藥好,還是內服藥好,筆者認為兩者同時使用最佳,敏感、足量、足夠療程的內服藥加上適當的外用消毒是基本原則。
急性病如腸炎或爆發性出血病暴發時,采用外用和內服加外用兩種方式,在治療效果上,區別并不明顯。因為是急性病,魚病后停止吃料很快就會死亡。只要水體消毒或者殺蟲等方式用得好,預防好未發病的個體,很快就能看到死亡停止,發病停止。
慢性病或亞急性病,如腐皮病、慢性出血病,主要表現為肝臟病變的敗血癥(肝膽綜合癥),采用內服加外用的治療方式明顯優于單獨外用的治療方式。當慢性病被發現時,其實池塘中大部分的養殖個體已經感染上疾病,或者處于潛伏期,如果單獨使用外用藥,感染疾病的這部分魚會慢慢地死亡。由于感染的魚仍有很多還能繼續吃料,使用內服藥便能將這部分還能吃料的魚得到治療。因此,為了保險起見,實際生產中一般采用內服加外用治療疾病,其治療疾病的速度或效果優于單獨使用外用藥,且用藥費用并不高。
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一種方法很流行,即用農用殺蟲藥如氯氰菊酯、甲胺磷等來治療細菌病,特別是治療出血病,有時效果還相當明顯。但是,這類藥物都屬于違禁藥品,應嚴禁在養殖生產過程中使用,且用其治療疾病同樣也有較大風險。使用農藥治療魚病的同時也會降低魚自身的免疫力,并且破壞水質,加上時間耽誤,一旦疾病爆發,治療相當麻煩。再者這類藥物都是憑經驗自己掌握用量,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實驗驗證,隨著魚的大小不同,溫度不同,水質不同,毒害事件時有發生,甚至滿塘死亡都有。
3、治療心得
近年來,筆者也經常會碰到一些出血病、腸炎等常見病,但往往解決起來非常棘手。從癥狀上來看,這些常見病并沒有特殊的地方,但用藥起不到作用或者效果很差,常常拖延很長時間,造成巨大損失。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老病新問題,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抗藥性。近年來,水產用藥更加頻繁,尤其是原料藥的使用使病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甚至出現超強抗藥性病菌。這種情況下,單純增加藥量的治療效果并不佳。最好做藥敏試驗,篩選出合適的治療藥物;另一方面是水質問題。外用藥太頻繁容易破壞水體平衡,尤其是影響到魚吃料,使得內服藥效果不佳,魚體質變差。凡能影響水體溶氧變化的外用藥更要慎重使用。
另外,治療魚病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需分清什么是主要疾病,什么是次要疾病。本文開篇介紹了細菌性疾病是水產動物主要疾病,但實踐中很多人會遺忘。一些細菌病剛發生的時候,癥狀不明顯,給魚做檢查時只發現有寄生蟲。尤其是病魚,很多人會將細菌性疾病當寄生蟲病治療,不對癥下藥而引起病魚越治越多,直到暴發。今年6月筆者在江蘇大豐見到一則實例,某500畝魚塘所主養鯽魚患紅鰓病(本地又叫肝膽綜合癥),這是典型的細菌性暴發性疾病,但由于某飼料廠技術員經驗不足,診斷時發現鰓上有大量的指環蟲便建議養殖戶用殺蟲藥連續大劑量殺蟲兩次,導致魚3天不吃料,最后疾病暴發死亡近20萬尾。這樣的情況時而發生,需引起重視。
用藥過程中慎重調水也是治療魚病的一個關鍵??梢钥隙ǎ己玫乃|有助于疾病的好轉,但細菌性疾病發生時,首要保證是魚能吃到足夠量的藥物。因此,此時調水關鍵是促進魚吃料,增加溶氧,但忌諱大換水。魚發病后,消毒、殺蟲等操作使得魚塘內水質較差,一旦大換水,大多數魚會集群在新鮮水處頂流,大量魚集群不但大大增加感染幾率,還影響到魚吃料,從而導致大換水后疾病大暴發的情況。如果不得已必須換水,可以選擇夜間換水,控制保持較小水流并在入水口掛袋消毒藥,每次換水量不宜超過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