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丁伙鎮季兆軍、王國強、李洪斌以及江都市丁溝鎮喬正新和如皋市磨頭鎮周光金致電本報“牧醫110”反映,前期春蠶養殖狀況較好,整個生長周期基本沒有發病,目前已經到了春蠶結繭的時候了,但春蠶均表現出了不“上山”、不吐絲結繭的現象。他們問:蠶不結繭是怎么回事?
記者采訪了江蘇省農委蠶桑管理處副處長胡健,胡健介紹說,今年我省養蠶地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蠶到結繭時不能正常“上山”結繭的現象,這可能與前期持續干旱的氣候以及大氣污染等有關,各地方春蠶“上山”率表現得不一樣,目前吳江市的春繭已經開秤,但江都等地的春蠶不“上山”的現象發生得相對比較嚴重。
江都市蠶桑指導所的周蕾表示,今年江都市春蠶不“上山”發生得比較多,以丁伙鎮、丁溝鎮、郭村鎮、小紀鎮等地發生得比較嚴重,約95%的春蠶不能正常結繭。了解到蠶農的這些情況后,江都市蠶桑指導所的相關技術人員和部分蠶農以及鎮代表等相關人員一同前往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對不能正常上山的蠶進行了實驗室檢查,檢測結果表明,可能是前期養蠶生產時,氣候比較干燥、也沒有降雨,導致桑葉上的污染物比較多,有毒有害物質附著在桑葉上,桑葉被蠶攝食后有毒物質在蠶體內逐漸積累引起的。另外,他們也帶了部分能夠正常吐絲結繭的蠶過去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發現這些蠶雖然能夠正常吐絲,但吐的“絲線”比往年的細一半,且以往蠶吐的絲透明,今年蠶吐的絲呈黃色或紅色,表明蠶已經“受傷了”。對于今年蠶不能正常結繭的原因,周蕾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在丹陽地區,丹陽東部人工降雨了1次,丹陽西部則不在人工降雨的范圍內,在蠶“上山”結繭的時候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現象,丹陽東部的蠶上山結繭率比較高,丹陽西部的結繭率就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