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河蟹“顫抖病”及其預防

   日期:2015-09-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7    
    河蟹“顫抖病”始見于1994年的池塘養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現此病癥。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導致河蟹養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許多塘口絕產絕收。“顫抖病”的病癥:病蟹體瘦、殼軟,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節、掌節有紅色水銹、不能正常蛻殼或蛻殼后不久便死;臨死前活動呆滯,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痙攣(這是“顫抖病”這一俗稱的由來),易并發黑鰓病和聚縮蟲病。解剖病蟹可見腸道水腫、肌肉萎縮、肝臟糜爛等癥狀。 

    初步研究表明:“顫抖病”的病原為病毒。發病時間及特征:7、8、9三個月是“顫抖病”的發病高峰期,高溫季節該病表現為亞急性型,引發成批死亡,死亡率可達100% ;在秋冬低溫季節,有較長的潛伏期,帶病蟹種可以正常越冬,到翌年5月以后才開始陸續死亡。發病原因除與蟹種帶病這一內在囚素有關以外,與養蟹塘口生態條件的惡化有直接的關系。河溝、湖泊圍網養蟹發病明顯輕于池塘養蟹;水草多、底質干凈的新塘口發病輕于水草、淤泥厚的老塘口;健康的蟹種在有豐富優質水草的的環境下養殖不發病,反之則病害嚴重,甚至絕收。缺乏優質水草、底質不良是“顫抖病”暴發的主要外部因素。 

    預防“顫抖病”應從清除病源,營造良好的養殖生態條件著手,主要措施有: 

    1、清整池塘:利用秋冬空閑季節進行蟹池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用量分別為每畝150kg和10kg。消毒后抽干池水,曬池2~3個月,以求消滅病原。 

    2、放種時選擇硬殼體健、活力好的蟹種,不放附肢僵直、中空、軟殼、活力差的帶病蟹種。蟹種下塘時最好逐只檢查,剔除病蟹。 

    3、保護、種植水草:在保護好現有優質水草的同時,清除聚草、輪生雜草等低植水草,回地制宜種植輪葉黑藻、苦草等優質水草,并采取蟹種中間培育、推遲放種時間、降低放養密度等措施,創造水草快速生長、繁殖的良好條件。有條件的地方,要象養魚那樣撈草喂蟹。 

    4、移植螺獅:螺獅能凈化蟹池底質,防止病原滋生,還是河蟹喜食的活餌料,只重4克以上的河蟹即能覓食中等規格的活螺獅。目前,養蟹池普遍缺乏螺獅,必須人工移植。螺獅的放養最好在其繁殖前(清明前)一次投足,畝放500~600kg,并適當投喂麥麩等飼料,促使其正常生長和繁殖,在養殖中后期要經常檢查螺獅存量,發現不足要及時補充,保持蟹池的螺獅存量不低于每畝100kg。 

    5、加強飼養管理:需做好水質調控和飼料投喂等工作,做到勤換水、多換水,保持水質清新。飼料投喂要改一天一次為早、晚各一次,不喂腐爛變質飼料,準確把握投飼量,以吃飽吃盡為原則。 

    6、實施綜合養殖:“顫抖病”發病嚴重的塘口以及由精養魚池改為養蟹的塘口,在水草資源未豐富充足前不宜進行河蟹精養,這類塘口可以在做好清淤、消毒、種草等工作的基礎上,實施河蟹、青蝦混養。畝放蟹種15O只左右,青蝦苗1.5萬尾,把提高成活率,養大蟹作為主攻方向,力爭畝產成蟹10~15kg,青蝦20~25kg。這種半精養的綜合養殖方式可以促進蟹池生態條件的改善,具有投資小、病害少、效益穩定的優點。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