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農藥不僅要看防治適期,還要看病、蟲害的發生數量和為害程度。那么,當一種害蟲發生后,怎樣衡量是否達到了防治標準呢?這是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應從多種因素全面考慮,如植物的品種及其對病蟲害的耐受能力、藥劑種類、防治方法、防治效果及經濟收益等。所以,正確制定防治標準,應掌握幾個基本原則。
(1)經濟上要合算。也就是使用較小的防治費用能大大地挽回害蟲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果病蟲害發生很輕,估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大,若施用農藥反而增加了生產成本,不合算。這時就不必使用農藥防治。
(2)看害蟲發生數量,即蟲口密度。如棉鈴蟲,棉田每 100株有卵量20-30粒,應予化學防治;又如三化螟,每畝有卵塊50塊以上應普遍施藥,50塊以下選挑防治,或每畝有枯心團30個以上應普治,30個以下挑選防治。
(3)考慮天敵和其他環境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稻田褐稻虱發生量較大,本來應該施藥,但若這時飛虱的天敵蜘蛛很多,它與飛虱數量比例可達到1:8-9,就可不必施藥。
總之,病、蟲防治標準在生產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1)經濟上要合算。也就是使用較小的防治費用能大大地挽回害蟲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果病蟲害發生很輕,估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大,若施用農藥反而增加了生產成本,不合算。這時就不必使用農藥防治。
(2)看害蟲發生數量,即蟲口密度。如棉鈴蟲,棉田每 100株有卵量20-30粒,應予化學防治;又如三化螟,每畝有卵塊50塊以上應普遍施藥,50塊以下選挑防治,或每畝有枯心團30個以上應普治,30個以下挑選防治。
(3)考慮天敵和其他環境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稻田褐稻虱發生量較大,本來應該施藥,但若這時飛虱的天敵蜘蛛很多,它與飛虱數量比例可達到1:8-9,就可不必施藥。
總之,病、蟲防治標準在生產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