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竹蓀與糧菜間作套種高效栽培技術

   日期:2015-09-0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0    
    竹蓀為名貴食用菌,素有“真菌皇后”之美稱。我國人工栽培竹蓀始于20世紀70年代,多產于竹源豐富的江南山區。20世紀80年代末期,利用農作物秸稈栽培竹蓀獲得成功,使北方平原地區人工栽培竹蓀成為可能。自2000年以來,以農作物秸稈為栽培原料,探索出竹蓀與糧菜間作套種高效栽培技術,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1 栽培模式 

    竹蓀、糧、菜栽培模式和預期收益,見下表1。 

    表1 竹蓀、糧、菜栽培模式和預期收益 

    作物名稱 栽培季節 栽培面積/平方米 產量/kg 產值/元 

    小麥 10月中旬至次年5月底 330 300 400~450 

    萵筍 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 330 2000 1000~1500 

    竹蓀 次年3月底至9月下旬 165 25~30(干重) 2000~2500 

    玉米 次年4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 330 300~400 350~500 

    絲瓜 次年5月中旬至9月下旬 330 2000~2500 1200~2000 

    白菜 次年7月下旬至10上旬 330 3000 1200~1800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秋播小麥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質微酸、肥沃疏松、給排水方便的農田,深耕細作,施足底肥。10月中旬按南北走向每間隔1m播種6行小麥。 

    2.2 冬栽萵筍 11月上旬在預留的1m空檔中間挖1條深15cm、寬15~20cm的澆水溝,挖出的土覆于溝兩邊,刮成龜背形,溝兩邊各栽兩行萵筍,行距25cm、株距30cm,覆蓋地膜,次年2月中旬加蓋小拱棚,3月下旬收獲。 

    2.3 春栽竹蓀 萵筍收后,及時整地,在1m空檔中央挖1條寬50cm、深10cm,長度不限的竹蓀栽培畦。畦內撒施生石灰,以驅蟲滅菌,再蓋1層1~2cm厚的細土拍平。底層鋪1層黃豆稈,厚約5cm,上面均勻撒播1層菌種(占總用種量的1/3)。然后鋪1層玉米稈,厚約10cm,把其余菌種均勻撒在玉米稈上。再蓋上1層玉米芯和闊葉木屑,厚3~5cm,拍成龜背形。最后覆蓋1層土壤,厚3~5cm。覆蓋地膜,保溫保濕。自播種第3日開始,每日中午揭膜通風30~60min,以促進菌絲生長。5月上旬當氣溫達25℃以上時,揭去地膜,用濕潤麥秸覆蓋在土層表面,遮光保濕。天氣干燥,土層發白時,及時噴水保濕。竹蓀屬于好氧型真菌,土壤含水量過高,透氣性會降低,影響竹蓀菌絲的正常呼吸,嚴重時會造成菌絲死亡而絕收。因此,在雨季應架弓形棚架,上覆草簾以防雨淋。雨水較大時,挖溝排澇,以免土壤和培養料積水。播種后40~50d,當菌絲長滿土層表面時,停水6~7d,以改善土層透氣狀況,防止菌絲徒長,促進菌索扭結,然后重水催蕾。隨著菌球的生長,加大噴水量,使基質含水量達70%~75%,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菌球成熟后,一般在早晨5∶00~8∶00時破口,到菌柄停止生長,菌裙完全張開,子實體成形,需3~4h。此期早晚各噴水1次,維持空氣相對濕度95%。子實體成形后,及時采收,烘干包裝。每采完1潮,及時刮去覆土層,在料堆上加蓋1層新鮮原料,厚2~3cm,再蓋上1層新鮮土壤,同上管理。一般播種1次,可收獲2~3潮,收干品150~250g/平方米。 

    2.4 點播玉米 4月上中旬在竹蓀栽培畦兩邊,距畦邊緣5~10cm處,各點播1行春玉米,株距16.5cm。玉米長高后,可為竹蓀生長營造一個遮陽保濕的小環境。玉米收獲后秸稈留作絲瓜支架。 

    2.5 套栽絲瓜 5月中旬在玉米行外側,各栽1行絲瓜,株距50cm。在竹蓀畦上方,順畦走向立竹竿或水泥柱,拉兩道高2m的鐵絲,以利絲瓜爬架。爬架后的絲瓜秧,為竹蓀后期生長提供良好的遮陽保濕環境。 

    2.6 夏栽白菜 小麥收割后,空檔留作人行道,便于竹蓀管理和采收。7月中旬第1潮竹蓀采收結束后,在人行道中央筑2個埂,每埂上栽1行早秋白菜,行距50cm,株距33cm,國慶節前后收獲。9月下旬,竹蓀栽培結束,割去絲瓜秧,砍掉玉米稈,竹蓀栽培廢料撒于田間作底肥。10月上旬耕地,中旬在竹蓀栽培地帶播種小麥,進入下一循環。 

    3 注意事項 

    3.1 優選品種 作物品種應選用適應栽培季節和生態條件的優質高產品種。竹蓀應選用中高溫型長裙竹蓀,如DL-01,該菌株可在25~35℃條件下正常形成菌球和子實體,而且產量高、品質好,是黃淮平原理想的栽培菌株。 

    3.2 選好竹蓀栽培原料 許多農作物秸稈都是栽培竹蓀的理想原料,可根據當地情況,優化選擇。原料要新鮮無霉變,并充分曬干。使用時,加工成5~10cm長的碎段。鋪料前,要充分浸透水,含水量達65%。栽培1平方米,需備干料10kg。 

    3.3 選好覆土材料 覆土是促進菌索扭結,誘導菌球的必要條件。覆土材料以含腐殖質豐富的菜園土為宜,使用前,要粉碎成黃豆或蠶豆大小的土粒,并充分暴曬,以驅蟲滅菌。用時噴水調和,土粒含水量在65%。 

    總之,根據菌、糧、菜的生長特點,進行竹蓀與糧菜合理間作套種,充分利用土壤等自然資源,把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減少秸稈焚燒,增加秸稈還田。既培肥了土壤,又極大地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較小麥―玉米(或大豆等)兩種兩收,667平方米增收數千元,不啻為一條廣大農民依靠土地創收增益奔小康的好途徑。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