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yǎng)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

   日期:2015-09-0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01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羅曼.約翰夫教授對馬達加斯加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提煉總結得出,2000年由袁隆平院士首先把“水稻強化栽培”的概念引入國內指導超級稻栽培,我省于2002年4月同步開展生產示范和配套技術研究,目前基本形成了適合我省各種生態(tài)條件的技術體系。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充分挖掘水稻品種產量潛力,促進水稻增產的新型栽培技術,與傳統(tǒng)栽培技術相比,其特點是嫩秧早栽、稀植壯株、濕潤強根、控苗壯桿、肥足高產,其主要的栽培技術如下: 
   一、選用高產優(yōu)質雜交稻品種:應選擇分蘗、抗倒伏能力較強、穗型偏大的高產優(yōu)質雜交稻組合。如d優(yōu)527,d優(yōu)68、宜香優(yōu)2292,宜香優(yōu)1577、川香優(yōu)2號、?⒂?1577號、?⒂?162等雜交品種組合。
   二、培育適齡壯秧:采用旱地育秧或塑料軟盤育秧,播種前先曬種2――3天,并進行水漂選,并用強氯精浸種12小時。播種量為0.25――0.5公斤/平方丈。加強肥水管理,培育適齡壯秧。
   三、適時早栽,促進分蘗:當秧齡達4葉左右進行移栽,兩季田的苗齡可適當放寬,但不得超過5葉。移栽時,田塊要耙細整平后施足底肥,保留淺水沉淀1-2天后栽秧,亦可按一定規(guī)格開廂抱溝;在免耕田前作收獲后及時泡水、平田、施肥,等水自然落干后栽秧。
   四、合理稀植:移栽規(guī)格采用40―50cm×40―50cm的種植方式,行、窩距相等呈正方形栽培,可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促進單株生長。單窩栽3苗,呈三角形種植,單苗間距離9cm。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進分蘗,提高有效穗數(shù)。 
   五、水份管理:分蘗前期濕潤或淺水干濕交替灌溉促進分蘗早生快發(fā);分蘗后期“夠苗曬田”,即當全田總苗數(shù)達到預定有效穗數(shù)時排水曬田,如長勢很旺或排水困難的田塊,應在達到預定有效穗的80%時開始排水曬田;幼穗分化至抽穗揚花期保持2cm左右淺水以促大穗;灌漿結實期干干濕濕交替灌溉,達到養(yǎng)根保葉的目的。 
     六、合理平衡施肥:要發(fā)揮雜交稻的增產潛力,科學施肥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在施肥種類上,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增產效果最佳,且兼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增肥地力,改善稻米品質等作用。一般每畝施純氮10-14公斤,氮、磷、鉀配比為2:1:1;底肥以有機肥為主,速效化肥為輔,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分蘗肥在移栽后5-25天內分2-3次追施,畝施尿素10-15公斤;抽穗后10-15天畝施尿素4-6公斤作粒肥。磷、鉀肥可全作底肥施用。要求做到“前期轟得起(促進分蘗早生快發(fā),及早夠苗),中期控得住(減少無效分蘗數(shù)量,促進有效分蘗生長),后期穩(wěn)得起(養(yǎng)根保葉促進灌漿)”
   七、其它措施
  1、除草:根據(jù)雜草發(fā)生情況,在分蘗期進行2-3次人工除草。
  2、防治病蟲害:按一般高產田塊方式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
  3、再生稻栽培:按再生稻高產栽培方式進行。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lián)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