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加速土壤與外界物質能量交換。由于作壟后,提高土溫,人為地改變了微地形,加厚了水稻生長的熟土層,擴大了田面總表面積(約增大1/3以上)和氣面積(土壤與空氣接觸面由零變為410~470平方米/畝),速土壤與外界物質能量交換,使土壤的受光和吸收太陽輻射熱的面積大大增加,相應地擴大了土壤的散熱面積,加之土體內水分含量較平田的少,土壤熱容量減少,土溫易升高(較平作高2~3℃),晝夜溫差也較大。有利克服冷、陰、爛田早春因氣溫低坐蔸的弊端,晝夜溫差大有利降低稻株呼吸消耗,增加體內干物質的積累,為水稻生長奠定物質基礎。
②改變水分運動形式協調水氣矛盾。起壟后,用面地表水由原來平田中多向亂流而變成壟溝定向流,壟埂上層土體內,重力水基本被排除,形成了以毛管水上升為主的運動形式,使土壤自然結構得以維持,土體既不會干涸開裂,又不會被水(淹水)分散為泥絨狀態,呈疏松多孔層,通氣性明顯改善,進入土體內空氣增多(Eh比平作田高160~180毫伏),水氣矛盾較協調,氣化勢增強,還原物質總量可降低75~80%,有利消除有毒物質對稻根的危害。
②改變水分運動形式協調水氣矛盾。起壟后,用面地表水由原來平田中多向亂流而變成壟溝定向流,壟埂上層土體內,重力水基本被排除,形成了以毛管水上升為主的運動形式,使土壤自然結構得以維持,土體既不會干涸開裂,又不會被水(淹水)分散為泥絨狀態,呈疏松多孔層,通氣性明顯改善,進入土體內空氣增多(Eh比平作田高160~180毫伏),水氣矛盾較協調,氣化勢增強,還原物質總量可降低75~80%,有利消除有毒物質對稻根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