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稻作面積和稻谷總產量分別占全世界的23%和37%。水稻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單產水平最高的糧食作物。我國常年水稻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30%,其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40%。中國不僅稻作歷史悠久,而且水稻育種科技水平也是世界領先。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對糧食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糧食安全將成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開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尋找提高水稻生產水平新增長點,促進水稻總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滿足我國對糧食的需要,具有重大的蒽義。
雜交粳稻是近期內最有可能取得跨越式發展,對糧食總產貢獻率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將是我國糧食增產新的增長點。到目前為止,雜交秈稻已占秈稻種植總面積的70%左右,而雜交粳稻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3%左右,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到2003年,全國的粳稻面積已達773.3萬公頃左右,隨著粳稻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有希望在10年后達到1000萬公頃。如果能實現雜交粳稻種植面積比例從3%到50%的跨越,就有希望每年增產35億公斤優質稻谷,將實現粳稻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雜交粳稻發展現狀
1.1我國雜交水稻發展現狀
縱觀近十多年來世界水稻研究發展的趨勢,培育超高產水稻品種一直是水稻研究的重點、熱點和難點。我國的水稻育種取得兩次重大突破:一是矮稈水稻培育成功,把水稻單產水平提高了20%;二是雜交水稻尤其是雜交秈稻的培育成功,又在矮稈品種的產量水平上提高了20%。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雜交水稻迅速大面積推廣,對糧食增產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國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生產應用都居世界領先水平。1981年,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我國農業科學家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了我國建國以來惟一的國家科技發明特等獎。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雜交水稻面積在1000萬公頃左右,約占秈稻總面積的40%;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雜交水稻面積擴大到近1600萬公頃,其中雜交秈稻種植面積占秈稻的50%以上,目前我國年種植雜交秈稻約1467萬公頃左右,占秈稻種植面積的70%左右,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以上。雜交秈稻的大面積、快速推廣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水稻的單產和總產。1976~2001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秈稻約2.67億公頃,累計增產稻谷近4000億公斤。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為我國糧食總產的提高和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1.2雜交粳稻研究歷史
國際上最早報道三系雜交粳稻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學家勝尾清(1958年),1966年日本育成細胞質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了粳稻三系配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三系雜交粳稻,但未見生產應用。
我國雜交粳稻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云南農業大學李錚教授發現敗育株,并于1969年育成不育系,定名為滇型不育系,這是我國最早選育的粳型雄性不育系。此后,其他細胞質類型的粳型不育系也在全國各地相繼育成。以遼寧省農科院為代表的許多單位,利用從日本引進的BT型臺中65不育系,育成一批BT型粳稻不育系。1975年遼寧省農科院采用“秈粳架橋”配子利用、人工制恢方法,育成高恢復度和高配合力的恢復系C57,1980年選育出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應用于生產的雜交粳稻組合。1985年以后,南方各省相繼育成了適合南方的粳稻恢復系,同時育成了一批異交率高、配合力強的新不育系,如上海的寒豐A、8204A等,這些不育系和恢復系組配的組合在區試中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10%~20%。在此時期,北方雜交粳稻育種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選育出了一批高產優質的雜交粳稻組合,并在生產中推廣種植。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雜交粳稻的發展速度較慢,許多育種單位中斷了雜交粳稻的研究,但是南方有些地區如上海、江蘇的蘇北和徐淮地區雜交粳稻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繼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寒優湘晴、寒優1027、江蘇的六優32和安徽的六優C堡、80優9號等較好的組合在南方稻區大面積應用后,各地又相繼育成了一批新的雜交粳稻組合,已成為當前的主要推廣組合。
1.3雜交粳稻發展現狀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粳稻的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667萬公頃左右。近幾年,粳稻種植面積有擴大的趨勢,有些省份和地區出現秈稻改粳稻的現象,例如,在江蘇省的水稻生產中,原來秈稻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基本上變成了粳稻。粳稻由于米質佳、口感好,在國內外市場很受消費者的歡迎,預計粳稻的種植面積還會擴大。
和雜交秈稻相比,雜交粳稻發展速度較慢。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雜交粳稻的種植面積只有13.3萬公頃左右,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2%,即使是發展較快的北方稻區,雜交粳稻的面積最大時也只占粳稻面積的6%左右。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雜交粳稻的研究處于低谷,種植面積有所下降,減少到8萬公頃,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1%左右。近幾年,雜交粳稻的種植面積有所上升,到2003年,全國雜交粳稻的種植面積約23.3萬公頃,占粳稻種植面積的3%左右。
目前中國的粳稻主要分布在東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等地區。從生態區看,有北方的雜交中粳稻、南方的雜交晚粳稻和雜交中粳稻等;從類型看,有三系雜交粳稻、二系雜交粳稻等;從細胞質類型看,有BT型、滇型和野敗型等。
雜交粳稻在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表1)。南方(華東、華中)雜交粳稻區近年來推廣速度較快,面積逐年擴大,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新組合不斷出現,1998年以來,滬、蘇、皖等地的雜交粳稻育種已從高產型向優質型轉變,并初步選育出了一些優質品系,如上海的品3A、安徽的雙九A等,不但保持了明顯的雜種優勢,而且品質優良。2003年,湖北省的雜交粳稻種植面積約3萬公頃,約占粳稻種植面積的10%;安徽省的雜交粳稻面積達7萬公頃,約占粳稻種植面積的18.2%;上海市的雜交粳稻發展較快,雖然水稻生產面積由20世紀末的20多萬公頃下降到10.7萬公頃,但雜交粳稻的面積并未減少。據統計,2003年雜交粳稻的面積為3.3萬公頃,占水稻生產面積的31%。北方雜交粳稻區主要分布在遼寧、寧夏等地。與南方相比,北方稻區的雜交粳稻發展速度較慢。黑龍江、吉林稻區屬于北方寒冷稻作區,雜交粳稻研究工作兩上兩下,曾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是由于雜交粳稻熟期偏長,有效積溫不能滿足雜交粳稻對積溫的要求,使雜交粳稻的生長優勢不能轉換為產量優勢,以及現有雜交粳稻在抗逆、優質、溫光反應上存在著缺陷,導致空秕率高、制種產量低、種子純度低等問題,從而制約了雜交粳稻在該地區的發展。
隨著種子市場的發育成熟,常規水稻種子難以占領市場,而雜交水稻種子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育種家和種子生產經營企業也看到了雜交粳稻種子的市場前景,加大了對雜交粳稻的研究力度,針對雜交粳稻的產量優勢問題、品質問題、種子生產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目前,各地區育種單位都研究出了一批表現優良的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也選育出了高產、優質的雜交粳稻組合,例如京優14、津粳雜2號、津粳雜4號、3優18、中粳優1號、津優9603、Ⅲ優98、9優418、屜優418、玉優1號、常優1號、常優2號、寒優湘晴、寒優1027、8優161、申優1號、品優湘晴、甬優l號、甬優2號、甬優3號、甬優4號、遼優3225、秋優62、鄂粳雜1號、鄂粳雜2號、培兩優649、69優8號、80優9號、86優8號、滇雜31、滇雜32等,其中部分品種(組合)的米質可達國標優質米2級,產量較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優質、高產、抗逆的有機結合,并且在高產栽培研究上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雜交粳稻正孕育著更大的突破和更快的發展。
2雜交粳稻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與雜交秈稻相比,雜交粳稻的研究和發展速度較慢,困擾雜交粳稻發展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目前雜交粳稻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科研投人不足、研究力量分散、資源不能共享;育種家之間缺乏溝通、交流與合作;育種單位各自獨立、封閉。
(2)將優質、高產、抗逆等性狀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精品雜交粳稻組合少。與常規粳稻相比,目前生產中應用的大多數雜交粳稻品種綜合競爭優勢不強,表現為米質較常規粳稻差、產量優勢不明顯,從而影響了種植者的積極性。
(3)雜交粳稻制種產量和純度有待于提高。由于目前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粳稻品種(組合)不育系大多是BT型配子體不育,一旦防雜保純措施不力,極易發生生物學混雜和機械混雜,嚴重影響雜交種純度,加上粳型稻不育系異交性能不如秈型稻不育系,制種產量低、純度差、成本高等問題,從而造成生產中減產和稻米品質下降。
(4)高產、優質、高效雜交粳稻配套栽培技術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優良雜交粳稻品種的稻米米質好、增產顯著,但是在生育期、栽培技術、施肥技術、大田管理、生態適應性等環節與常規品種不同。種植者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在生產中實施和常規的水稻品種相同的栽培措施。例如,雜交粳稻一般生育期較長,熟期偏遲,有的品種生育期長達170天左右,如果過遲播種、移栽或施肥不當,如肥量偏多等,就會出現瘋長,成熟期推遲,青谷秕谷增多,粒重下降,減產減收,稻米品質下降。
3雜交粳稻發展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在雜交粳稻的科研、生產、推廣等方面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借鑒雜交秈稻的發展思路,組織雜交粳稻育種單位進行科研大協作,實現育種材料和種質資源共享,針對雜交粳稻的米質差、產量優勢不明顯、種子純度差等問題,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聯合攻關,力爭在近期內選育出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雜交粳稻新組合并應用于生產。
(2)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技術儲備。育種工作的突破在于資源的發現、創新和利用,要不斷嘗試進行新種質資源的收集和創新,建立優良粳稻種質資源庫,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不同亞種及不同生態型的有利基因的創建、發掘與利用的研究。圍繞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開展優質高產抗逆等有利性狀的聚合技術、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和形態改良技術的有機結合、不同生態區超高產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等研究工作。
(3)在雜交粳稻育種方向上,堅持三系法和兩系法并重,采取水漲船高、遠中求近、近中求遠的育種策略來提高雜交粳稻產量優勢,采取親本雙優策略來解決米質差和產量優勢不明顯等問題。在研究技術上,注意常規技術和分子技術的結合,積極開展以生物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技術育種研究,提高育種效率或導入外源基因,改良親本的某些不良性狀。綜合運用形態改良技術、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培育產量、品質、抗性達標的精品雜交粳稻品種。
(4)改進、完善、組裝現有的高產制種技術。針對雜交粳稻的親本特點,合理安排制種的基地和時間,創造高產群體,并提高異交結實率;進一步完善種子質量檢測體系,特別是要積極開展以分子檢測手段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研究,最終形成一整套生產高效與檢測高效的優質雜交粳稻種子產業化體系。
(5)建立高產、優質、高效雜交粳稻配套栽培技術體系。優良的雜交粳稻品種具有高產的潛力,但是要發揮高產優質的潛力,必須根據品種的特性實施因種栽培,良種良法。認真抓好播種、移栽、施肥、灌水、擱田、病蟲草防治等各項關鍵措施,建立配套的雜交粳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充分發揮優良雜交粳稻品種米質好、產量高的優勢。同時還要注重研究推廣不同生態類型雜交粳稻“高優輕”綜合栽培技術和優質雜交粳稻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化控栽培技術,包括專用葉面肥制造及施用技術、抗早衰技術、化控技術及提高成穗率技術。
(6)建立優良雜交粳稻新品種推廣體系。組織科研、教學、推廣、企業等單位大協作,以優良雜交粳稻品種的選育為基礎,以種子產業化為突破口,以優良品種的推廣為手段,由種子生產企業采用市場經濟手段,組織資金,迅速擴大種子生產規模,使其嚴格按照現行標準和規范生產高質量種子,實行良種生產的產業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雜交粳稻的快速發展。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對糧食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糧食安全將成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開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尋找提高水稻生產水平新增長點,促進水稻總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滿足我國對糧食的需要,具有重大的蒽義。
雜交粳稻是近期內最有可能取得跨越式發展,對糧食總產貢獻率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將是我國糧食增產新的增長點。到目前為止,雜交秈稻已占秈稻種植總面積的70%左右,而雜交粳稻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3%左右,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到2003年,全國的粳稻面積已達773.3萬公頃左右,隨著粳稻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有希望在10年后達到1000萬公頃。如果能實現雜交粳稻種植面積比例從3%到50%的跨越,就有希望每年增產35億公斤優質稻谷,將實現粳稻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雜交粳稻發展現狀
1.1我國雜交水稻發展現狀
縱觀近十多年來世界水稻研究發展的趨勢,培育超高產水稻品種一直是水稻研究的重點、熱點和難點。我國的水稻育種取得兩次重大突破:一是矮稈水稻培育成功,把水稻單產水平提高了20%;二是雜交水稻尤其是雜交秈稻的培育成功,又在矮稈品種的產量水平上提高了20%。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雜交水稻迅速大面積推廣,對糧食增產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國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生產應用都居世界領先水平。1981年,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我國農業科學家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了我國建國以來惟一的國家科技發明特等獎。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雜交水稻面積在1000萬公頃左右,約占秈稻總面積的40%;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雜交水稻面積擴大到近1600萬公頃,其中雜交秈稻種植面積占秈稻的50%以上,目前我國年種植雜交秈稻約1467萬公頃左右,占秈稻種植面積的70%左右,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以上。雜交秈稻的大面積、快速推廣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水稻的單產和總產。1976~2001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秈稻約2.67億公頃,累計增產稻谷近4000億公斤。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為我國糧食總產的提高和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1.2雜交粳稻研究歷史
國際上最早報道三系雜交粳稻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學家勝尾清(1958年),1966年日本育成細胞質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了粳稻三系配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三系雜交粳稻,但未見生產應用。
我國雜交粳稻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云南農業大學李錚教授發現敗育株,并于1969年育成不育系,定名為滇型不育系,這是我國最早選育的粳型雄性不育系。此后,其他細胞質類型的粳型不育系也在全國各地相繼育成。以遼寧省農科院為代表的許多單位,利用從日本引進的BT型臺中65不育系,育成一批BT型粳稻不育系。1975年遼寧省農科院采用“秈粳架橋”配子利用、人工制恢方法,育成高恢復度和高配合力的恢復系C57,1980年選育出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應用于生產的雜交粳稻組合。1985年以后,南方各省相繼育成了適合南方的粳稻恢復系,同時育成了一批異交率高、配合力強的新不育系,如上海的寒豐A、8204A等,這些不育系和恢復系組配的組合在區試中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10%~20%。在此時期,北方雜交粳稻育種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選育出了一批高產優質的雜交粳稻組合,并在生產中推廣種植。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雜交粳稻的發展速度較慢,許多育種單位中斷了雜交粳稻的研究,但是南方有些地區如上海、江蘇的蘇北和徐淮地區雜交粳稻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繼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寒優湘晴、寒優1027、江蘇的六優32和安徽的六優C堡、80優9號等較好的組合在南方稻區大面積應用后,各地又相繼育成了一批新的雜交粳稻組合,已成為當前的主要推廣組合。
1.3雜交粳稻發展現狀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粳稻的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667萬公頃左右。近幾年,粳稻種植面積有擴大的趨勢,有些省份和地區出現秈稻改粳稻的現象,例如,在江蘇省的水稻生產中,原來秈稻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基本上變成了粳稻。粳稻由于米質佳、口感好,在國內外市場很受消費者的歡迎,預計粳稻的種植面積還會擴大。
和雜交秈稻相比,雜交粳稻發展速度較慢。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雜交粳稻的種植面積只有13.3萬公頃左右,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2%,即使是發展較快的北方稻區,雜交粳稻的面積最大時也只占粳稻面積的6%左右。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雜交粳稻的研究處于低谷,種植面積有所下降,減少到8萬公頃,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1%左右。近幾年,雜交粳稻的種植面積有所上升,到2003年,全國雜交粳稻的種植面積約23.3萬公頃,占粳稻種植面積的3%左右。
目前中國的粳稻主要分布在東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等地區。從生態區看,有北方的雜交中粳稻、南方的雜交晚粳稻和雜交中粳稻等;從類型看,有三系雜交粳稻、二系雜交粳稻等;從細胞質類型看,有BT型、滇型和野敗型等。
雜交粳稻在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表1)。南方(華東、華中)雜交粳稻區近年來推廣速度較快,面積逐年擴大,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新組合不斷出現,1998年以來,滬、蘇、皖等地的雜交粳稻育種已從高產型向優質型轉變,并初步選育出了一些優質品系,如上海的品3A、安徽的雙九A等,不但保持了明顯的雜種優勢,而且品質優良。2003年,湖北省的雜交粳稻種植面積約3萬公頃,約占粳稻種植面積的10%;安徽省的雜交粳稻面積達7萬公頃,約占粳稻種植面積的18.2%;上海市的雜交粳稻發展較快,雖然水稻生產面積由20世紀末的20多萬公頃下降到10.7萬公頃,但雜交粳稻的面積并未減少。據統計,2003年雜交粳稻的面積為3.3萬公頃,占水稻生產面積的31%。北方雜交粳稻區主要分布在遼寧、寧夏等地。與南方相比,北方稻區的雜交粳稻發展速度較慢。黑龍江、吉林稻區屬于北方寒冷稻作區,雜交粳稻研究工作兩上兩下,曾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是由于雜交粳稻熟期偏長,有效積溫不能滿足雜交粳稻對積溫的要求,使雜交粳稻的生長優勢不能轉換為產量優勢,以及現有雜交粳稻在抗逆、優質、溫光反應上存在著缺陷,導致空秕率高、制種產量低、種子純度低等問題,從而制約了雜交粳稻在該地區的發展。
隨著種子市場的發育成熟,常規水稻種子難以占領市場,而雜交水稻種子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育種家和種子生產經營企業也看到了雜交粳稻種子的市場前景,加大了對雜交粳稻的研究力度,針對雜交粳稻的產量優勢問題、品質問題、種子生產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目前,各地區育種單位都研究出了一批表現優良的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也選育出了高產、優質的雜交粳稻組合,例如京優14、津粳雜2號、津粳雜4號、3優18、中粳優1號、津優9603、Ⅲ優98、9優418、屜優418、玉優1號、常優1號、常優2號、寒優湘晴、寒優1027、8優161、申優1號、品優湘晴、甬優l號、甬優2號、甬優3號、甬優4號、遼優3225、秋優62、鄂粳雜1號、鄂粳雜2號、培兩優649、69優8號、80優9號、86優8號、滇雜31、滇雜32等,其中部分品種(組合)的米質可達國標優質米2級,產量較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優質、高產、抗逆的有機結合,并且在高產栽培研究上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雜交粳稻正孕育著更大的突破和更快的發展。
2雜交粳稻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與雜交秈稻相比,雜交粳稻的研究和發展速度較慢,困擾雜交粳稻發展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目前雜交粳稻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科研投人不足、研究力量分散、資源不能共享;育種家之間缺乏溝通、交流與合作;育種單位各自獨立、封閉。
(2)將優質、高產、抗逆等性狀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精品雜交粳稻組合少。與常規粳稻相比,目前生產中應用的大多數雜交粳稻品種綜合競爭優勢不強,表現為米質較常規粳稻差、產量優勢不明顯,從而影響了種植者的積極性。
(3)雜交粳稻制種產量和純度有待于提高。由于目前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粳稻品種(組合)不育系大多是BT型配子體不育,一旦防雜保純措施不力,極易發生生物學混雜和機械混雜,嚴重影響雜交種純度,加上粳型稻不育系異交性能不如秈型稻不育系,制種產量低、純度差、成本高等問題,從而造成生產中減產和稻米品質下降。
(4)高產、優質、高效雜交粳稻配套栽培技術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優良雜交粳稻品種的稻米米質好、增產顯著,但是在生育期、栽培技術、施肥技術、大田管理、生態適應性等環節與常規品種不同。種植者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在生產中實施和常規的水稻品種相同的栽培措施。例如,雜交粳稻一般生育期較長,熟期偏遲,有的品種生育期長達170天左右,如果過遲播種、移栽或施肥不當,如肥量偏多等,就會出現瘋長,成熟期推遲,青谷秕谷增多,粒重下降,減產減收,稻米品質下降。
3雜交粳稻發展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在雜交粳稻的科研、生產、推廣等方面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借鑒雜交秈稻的發展思路,組織雜交粳稻育種單位進行科研大協作,實現育種材料和種質資源共享,針對雜交粳稻的米質差、產量優勢不明顯、種子純度差等問題,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聯合攻關,力爭在近期內選育出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雜交粳稻新組合并應用于生產。
(2)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技術儲備。育種工作的突破在于資源的發現、創新和利用,要不斷嘗試進行新種質資源的收集和創新,建立優良粳稻種質資源庫,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不同亞種及不同生態型的有利基因的創建、發掘與利用的研究。圍繞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開展優質高產抗逆等有利性狀的聚合技術、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和形態改良技術的有機結合、不同生態區超高產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等研究工作。
(3)在雜交粳稻育種方向上,堅持三系法和兩系法并重,采取水漲船高、遠中求近、近中求遠的育種策略來提高雜交粳稻產量優勢,采取親本雙優策略來解決米質差和產量優勢不明顯等問題。在研究技術上,注意常規技術和分子技術的結合,積極開展以生物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技術育種研究,提高育種效率或導入外源基因,改良親本的某些不良性狀。綜合運用形態改良技術、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培育產量、品質、抗性達標的精品雜交粳稻品種。
(4)改進、完善、組裝現有的高產制種技術。針對雜交粳稻的親本特點,合理安排制種的基地和時間,創造高產群體,并提高異交結實率;進一步完善種子質量檢測體系,特別是要積極開展以分子檢測手段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研究,最終形成一整套生產高效與檢測高效的優質雜交粳稻種子產業化體系。
(5)建立高產、優質、高效雜交粳稻配套栽培技術體系。優良的雜交粳稻品種具有高產的潛力,但是要發揮高產優質的潛力,必須根據品種的特性實施因種栽培,良種良法。認真抓好播種、移栽、施肥、灌水、擱田、病蟲草防治等各項關鍵措施,建立配套的雜交粳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充分發揮優良雜交粳稻品種米質好、產量高的優勢。同時還要注重研究推廣不同生態類型雜交粳稻“高優輕”綜合栽培技術和優質雜交粳稻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化控栽培技術,包括專用葉面肥制造及施用技術、抗早衰技術、化控技術及提高成穗率技術。
(6)建立優良雜交粳稻新品種推廣體系。組織科研、教學、推廣、企業等單位大協作,以優良雜交粳稻品種的選育為基礎,以種子產業化為突破口,以優良品種的推廣為手段,由種子生產企業采用市場經濟手段,組織資金,迅速擴大種子生產規模,使其嚴格按照現行標準和規范生產高質量種子,實行良種生產的產業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雜交粳稻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