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mm,黃褐色。頭部黃色,間額褐色,單眼三角區黑色,復眼黑褐色,具藍色熒光。觸角黃色,觸角芒不具毛。胸部黃色,背面具一“凸”字形黑斑塊,前方與頸部相連,后方至中胸后盾片中部,黑斑中央具“v”字形淺洼;小盾片黃色,后盾片黑褐色。翅透明淺黑褐色。平衡棍淺黃色。各足腿節黃色。腹部5節,背板側緣、后緣黃色,中部灰褐色生黑色毛;產卵器圓筒形黑色。幼蟲體長2.5―3.0mm,乳白色,蛆狀,前氣門1對,黑色;后氣門1對黑褐色,各具1短柄,分開向后突出。
腹部端節下方具1對肉質突起,腹部各節間散布細密的微刺。蛹長2mm,淺褐色,體扁,前后氣門可見。
生活習性 發生代數不詳,可能以蛹越冬。4月上、中旬成蟲開始在麥田活動,把卵產在麥葉上,幼蟲孵化后潛入葉肉為害,造成麥葉部分干枯。幼蟲老熟后,由蟲道爬出,附著在葉表化蛹和羽化。4月下旬在甘肅春麥苗上發生普遍,9月間發生在自生麥上。
防治方法 以消滅成蟲為主,于4月初春麥出苗、冬麥返青時,在田間噴撒2.5%敵百蟲粉,消滅成蟲,防其產卵。
腹部端節下方具1對肉質突起,腹部各節間散布細密的微刺。蛹長2mm,淺褐色,體扁,前后氣門可見。
生活習性 發生代數不詳,可能以蛹越冬。4月上、中旬成蟲開始在麥田活動,把卵產在麥葉上,幼蟲孵化后潛入葉肉為害,造成麥葉部分干枯。幼蟲老熟后,由蟲道爬出,附著在葉表化蛹和羽化。4月下旬在甘肅春麥苗上發生普遍,9月間發生在自生麥上。
防治方法 以消滅成蟲為主,于4月初春麥出苗、冬麥返青時,在田間噴撒2.5%敵百蟲粉,消滅成蟲,防其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