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eromyza saltatrix Linnaeus雙翅目,稈蠅科。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至貴州、云南,西達新疆、西藏。青海的海南、四川的甘孜、阿壩地區也有發生。新疆、內蒙古、寧夏以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部分地區為害較重。
寄主 小麥、大麥、燕麥、堿草、白茅草等。
為害特點 以幼蟲鉆入小麥等寄主莖內蛀食為害,初孵幼蟲從葉鞘或莖節間鉆入麥莖,或在幼嫩心葉及穗節基部1/5一1/4處呈螺旋狀向下蛀食,形成枯心、白穗、爛穗,不能結實。
形態特征 雄成蟲體長3―3.5mm,雌蟲3.7―4.5mm,體為淺黃綠色,復眼黑色,胸部背面具3條黑色或深褐色縱紋,中間一條縱紋前寬后窄,直連后緣棱狀部的末端,兩側的縱紋僅為中縱紋的一半或一多半,末端具分叉。觸角黃色,小腮須黑色,基部黃色。足黃綠色。后足腿節膨大。卵長1mm,紡錘形,白色,表面具縱紋10條。末齡幼蟲體長6―6.5mm,黃綠色或淡黃綠色,呈蛆形。蛹屬圍蛹,雄體長4.3―4.7mm,雌5―5.3mm,蛹殼透明,可見復眼、胸、腹部等。
生活習性 內蒙古等春麥區年生2代,冬麥區年生3―4代,以幼蟲在寄主根莖部或土縫中或雜草上越冬。春麥區翌年5月上、中旬始見越冬代成蟲,5月底、6月初進入發生盛期,6月中、下旬為產卵高峰期,卵經4―7天孵化,6月下旬是幼蟲為害盛期,為害20天左右。7月上中旬化蛹,蛹期5一10天。第一代幼蟲于7月中下旬麥收前大部分羽化并離開麥田,把卵產在多年生禾本科雜草上。麥稈蠅在內蒙古僅一代幼蟲為害小麥,成蟲羽化后把卵產在葉面基部。冬麥區1、2代幼蟲于4、5月為害小麥,3代轉移到自生麥苗上,第4代轉移到秋苗上為害。河南一年也有兩個為害高峰期。幼蟲老熟后在為害處或野生寄主上越冬。成蟲有趨光性、趨化性,成蟲羽化后當天交尾,白天活躍在麥株間,卵多產在4、5葉的麥莖上,卵散產,每雌可產卵20多粒,多的可達70一80粒。該蟲產卵和幼蟲孵化需較高濕度,小麥莖稈柔軟、葉片較寬或毛少的品種,產卵率高,為害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適合當地的耐蟲或早熟品種。(2)加強栽培管理,做到適期早播、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促進小麥生長整齊。加快小麥前期生長發育是控制該蟲的根本措施。(3)加強麥稈蠅預測預報,冬麥區在3月中下旬,春麥區在5月中旬開始查蟲,每隔2―3天于10時前后在麥苗頂端掃網200次,當200網有蟲2―3頭時,約在15天后即為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是第一次藥劑防治適期。冬麥區平均百網有蟲25頭,即需防治。(4)當麥稈蠅成蟲已達防治指標,應馬上噴撒2.5%敵百蟲粉或1.5%樂果粉或1%1605粉劑,每667m2 1.5kg。(5)如麥稈蠅已大量產卵,及時噴灑36%克螨蠅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1605乳油4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與40%樂果乳油1:1混合后對水1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75L,把卵控制在孵化之前。
寄主 小麥、大麥、燕麥、堿草、白茅草等。
為害特點 以幼蟲鉆入小麥等寄主莖內蛀食為害,初孵幼蟲從葉鞘或莖節間鉆入麥莖,或在幼嫩心葉及穗節基部1/5一1/4處呈螺旋狀向下蛀食,形成枯心、白穗、爛穗,不能結實。
形態特征 雄成蟲體長3―3.5mm,雌蟲3.7―4.5mm,體為淺黃綠色,復眼黑色,胸部背面具3條黑色或深褐色縱紋,中間一條縱紋前寬后窄,直連后緣棱狀部的末端,兩側的縱紋僅為中縱紋的一半或一多半,末端具分叉。觸角黃色,小腮須黑色,基部黃色。足黃綠色。后足腿節膨大。卵長1mm,紡錘形,白色,表面具縱紋10條。末齡幼蟲體長6―6.5mm,黃綠色或淡黃綠色,呈蛆形。蛹屬圍蛹,雄體長4.3―4.7mm,雌5―5.3mm,蛹殼透明,可見復眼、胸、腹部等。
生活習性 內蒙古等春麥區年生2代,冬麥區年生3―4代,以幼蟲在寄主根莖部或土縫中或雜草上越冬。春麥區翌年5月上、中旬始見越冬代成蟲,5月底、6月初進入發生盛期,6月中、下旬為產卵高峰期,卵經4―7天孵化,6月下旬是幼蟲為害盛期,為害20天左右。7月上中旬化蛹,蛹期5一10天。第一代幼蟲于7月中下旬麥收前大部分羽化并離開麥田,把卵產在多年生禾本科雜草上。麥稈蠅在內蒙古僅一代幼蟲為害小麥,成蟲羽化后把卵產在葉面基部。冬麥區1、2代幼蟲于4、5月為害小麥,3代轉移到自生麥苗上,第4代轉移到秋苗上為害。河南一年也有兩個為害高峰期。幼蟲老熟后在為害處或野生寄主上越冬。成蟲有趨光性、趨化性,成蟲羽化后當天交尾,白天活躍在麥株間,卵多產在4、5葉的麥莖上,卵散產,每雌可產卵20多粒,多的可達70一80粒。該蟲產卵和幼蟲孵化需較高濕度,小麥莖稈柔軟、葉片較寬或毛少的品種,產卵率高,為害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適合當地的耐蟲或早熟品種。(2)加強栽培管理,做到適期早播、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促進小麥生長整齊。加快小麥前期生長發育是控制該蟲的根本措施。(3)加強麥稈蠅預測預報,冬麥區在3月中下旬,春麥區在5月中旬開始查蟲,每隔2―3天于10時前后在麥苗頂端掃網200次,當200網有蟲2―3頭時,約在15天后即為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是第一次藥劑防治適期。冬麥區平均百網有蟲25頭,即需防治。(4)當麥稈蠅成蟲已達防治指標,應馬上噴撒2.5%敵百蟲粉或1.5%樂果粉或1%1605粉劑,每667m2 1.5kg。(5)如麥稈蠅已大量產卵,及時噴灑36%克螨蠅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1605乳油4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與40%樂果乳油1:1混合后對水1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75L,把卵控制在孵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