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薯3號:原系號83-1-289,系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1983年從徐薯18x群力2號雜交后代中選育而成的。1990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
特征特性:頂葉、葉均為綠色,葉形心臟形帶齒,葉片大(12.5厘米x13.8厘米),葉脈濃紫,葉柄綠,柄基波紫,柄長30厘米,莖色綠帶紫,莖端茸毛多,中蔓型,最長蔓長172厘米,莖粗9毫米,節間長4厘米,基部分枝8個。薯皮紅色,薯肉白色,薯皮光滑,薯塊紡錘形。薯塊萌芽性好,出苗早,苗量多,栽插返苗快,莖葉生長勢旺盛。株型疏散,中期生長快持續期長,后期下部葉片易黃衰。結薯遲,中后期膨大快,結薯整齊集中,上薯率較高,單株結薯5個-7個。春夏薯型,耐肥,耐漬,不耐旱,高抗根腐病,感莖線蟲病,耐貯性中等。薯塊烘干率29.6%,比徐薯18高1.26%,薯干淀粉含量68.7%-73.6%,鮮薯可溶性糖含量3.16%,粗蛋白質2.04%,粗纖維2.21%,熟食味中上等。分布地區及利用價值:適于長江流域肥水較好條件的地區種植,目前已在江蘇、安徽省北部及河南省部分地區推廣種植。一般畝產1795千克-2173千克,平均較徐薯18增產10%,是工業原料用和飼料兼用型品種。
栽培要點;稀排種,培育壯苗,排種密度15千克/平方米,每畝密度3000株-4000株,注意增施肥料,后期如較干旱應適當灌溉。
豫薯3號:原系號25-71,由河南省漯河農業科學研究所1980年從徐州941x新大紫雜交后代中選育而成的。1989年經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
特征特性:頂葉及葉綠色,葉心臟形,葉片大,葉脈微紫色;葉柄綠色,長17厘米,莖綠色,粗7毫米;短蔓型,最長蔓長110厘米.莖端茸毛少,節間長6厘米,基部分枝6個-9個,薯塊長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白色;薯塊萌芽性優,幼苗和莖葉生長勢強,結薯早而較集中;耐濕性強,耐早性中等,高抗莖線蟲病,抗根腐病,較抗黑斑病,耐貯藏。薯塊烘干率27%-30%,薯干淀粉含量59.57%;粗纖維3.82%,還原糖23.5%,熟食味中等。分布地區及利用價值:已在河南省漯河、許昌、平頂山及河北省唐山等地區推廣。產量較徐薯18產15%以上。
栽培特點:春夏種植皆宜,更適于丘陵、山地春薯區和莖線蟲病區種植。每畝密度春薯2500株一3000株,夏薯3000株-3500株,并要注意淺栽。
豫薯9號:原系號平2-25,是由河南省平頂山市農科所與河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豫薯7號為母本,綿粉1為父本,經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1995年經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產量表現:平均畝產2300千克左右,比徐薯18增產20%以上,烘干率25%以上,稍低于徐薯18。
特征特性:頂葉綠色,葉片淺復缺刻形,中長蔓,莖色綠;薯塊紡錘形,薯皮紫紅,薯肉白色。高抗根腐病和莖線蟲病,中抗黑斑病,耐早耐瘠薄。
栽培要點:①春、夏薯均可種植,以春薯為好。②適宜不同地力水平,特別是丘陵早薄地種植。③起埂栽植,配方施肥。④密度以每畝3500株為宜。
蘇薯7號(徐54—1):系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以濟薯10號為母本,ais0122-2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于1996年育成的。1992年-1996年33點次試驗結果平均畝產2 181.4千克,比對照徐薯18增產18.2%,薯干增產15.5%。畝產鮮薯2300千克-2500千克。
特征特性:頂葉綠色,葉心臟形,葉脈紫色,莖色綠帶紫;蔓中長,分枝5個-7個,生長勢強;薯皮紅色,光滑,薯肉白色,薯塊紡錘形,干率29.9%;結薯整齊,單株結薯數4塊-5塊,上薯率高,薯塊膨大快,后勁大;萌芽性好,出苗快、多,薯苗健壯,采苗量大。高抗根腐病、莖線蟲病,感黑斑病,耐早性強。
栽培要點:培育適齡壯苗,排種量控制在18千克/平方米左右,及時將足齡苗栽入采苗圃;合理施肥,基肥氮、磷肥配合,控制追肥,防止旺長;適于山區及早地種植,平原洼地要做好田間排水工作,以排澇除漬;適宜根腐病和莖線蟲病地區種植。
魯薯3號:原系號79—555與79—709,又名煙薯13號,系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所1978年從徐薯18x美國紅雜交后代中選育而成的。1989年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
特征特性:頂葉綠色,地上部莖葉均為綠色,葉尖心臟形,葉片較大,葉柄長21厘米,莖端茸毛多,莖粗7毫米;中蔓型,最長蔓長213厘米,基部分枝10個;薯皮紫紅色,薯肉白色,薯塊紡錘形;薯塊萌芽性較優,出苗數量較多,苗粗壯,栽后返苗快,分枝封壟早,田間長勢強,蔓葉增重快,t/r值較大,薯塊后期膨大快;能抗多種病害,即抗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根結線蟲病,抗旱耐瘠性強,適應山地生長,但耐澇性差;耐貯藏;薯塊烘干率25.9%,薯干淀粉含量63.39%,可溶性糖7.82%,粗蛋白質4.78%,粗纖維4.28%,莖、葉粗蛋白質含量分別為10.89%和26.02%。分布地區及利用價值:本品種主要分布于山東省煙臺、河南省洛陽市和河北省盧龍等地,適合在各種病害同時為害的地塊種植,增產顯著。另外,本品種莖葉產量高,較徐薯18高57.0%,莖葉蛋白質含量較高,莖葉增重快,具有飼用價值。
栽培特點:適合山丘有一種或多種病害同時發生的田地栽種,育苗宜采用高溫催芽法,以利早萌芽,多出苗。
魯薯7號: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以南豐為母本,918為父本,經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該品種多抗性突出,抗根腐病、黑斑病和莖線蟲病。全國北方2年區試結果,鮮薯畝產1499.7千克,比徐薯18減產0.02%;薯干畝產455.6千克,薯18增產4.07%;淀粉畝產294.3千克,比徐薯18增產5.49%。該品種葉片均為綠色,莖色綠帶紫,葉心臟形;薯塊紡錘形,薯皮色紫紅,薯肉淡黃色,烘干率30.01%,淀粉率19.74,抗旱性、萌芽性好,適宜多病干旱地區種植。
豫薯6號:系河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鄭紅2為母本,禺北白為父本,經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1991年5月經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93年11月通過國家審定;1994年榮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該品種使用及淀粉加工用均可。其突出特點表現在:①高產、穩產,適應性廣。夏薯平均畝產2500千克,比徐薯18增產15%以上。②早熟。栽后100天畝產鮮薯達2000千克,比徐薯18增產18%,可早收15天。③多抗。抗黑斑病、莖線蟲病,較抗根腐病,且抗旱、耐肥。④品質好,含多種微量元素及胡蘿卜素,是良好的營養保健食品;烘干率27.6%;莖葉含蛋白質高,是較好的青飼料。⑤薯蔓短,株型緊湊,適于與玉米、小麥、煙葉等作物間作套種。
特征特性:頂葉綠色,葉脈紫色,葉片心臟形,莖長1米-1.5米,莖色綠;薯塊紡錘形,薯皮紫紅,薯肉淡黃;熟食味中上等。
栽培要點:①育苗時排薯宜稀,20千克/平方米左右。②生育期100天以上。③密度為:春薯每畝3500株-4000株,夏薯4000株-4500株。④春、夏薯均可種植。⑤不宜在重根腐病地區種植。
豫薯7號:系河南省泌陽縣農科所與河南省農科院糧作所共同以南豐為母本,以徐薯18選78-2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1991年5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該品種的突出優點是:淀粉率高,淀粉增產明顯,萌芽快,耐貯性好。產量表現:夏薯試驗每畝鮮產1721.4千克,薯干570千克,淀粉389千克,分別比徐薯18增產4.4%、17.8%、22.8%;春薯產量可達3000千克。
特征特性:頂葉紫色,葉心臟形,蔓長中等(平均1.5米),薯皮紫紅色,薯肉白色;淀粉率高、質量好,薯塊紡錘形且整齊,大薯率高;較耐肥水,耐瘠薄,抗旱,適應性較廣,中抗黑斑病及莖線蟲病,不抗根腐病。烘干率30%-35%,淀粉率20%-25%。
栽培要點:①適宜春夏薯無根腐病區種植。②起埂栽插。③每畝種植3000株-4000株。④適合無根腐病地區各種肥力條件的地塊種植。
豫薯8號:是由洛陽市農科所以蓬尾為母本,以小白藤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1993年4月經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突出優點是:淀粉產量和薯干增產明顯,高抗根腐病,中抗莖線蟲病,耐旱耐瘠,而且食味好。產量表現:夏薯試驗每畝鮮產1804千克,薯干529.5千克,淀粉400.7千克,分別比徐薯18增產4.6%、13.8%、11.3%;春薯產量更高。
特征特性:頂葉綠色,葉淺復缺刻形,中長蔓(平均2米),薯皮紫紅,薯肉白色,薯塊呈紡錘形,耐貯藏;烘干率平均33.1%,淀粉率平均22.5%,薯干品質較好。
栽培要點:①適宜中低產區種植。②栽植密度每畝3000-3500株。③選擇無莖線蟲病區種植。
豫薯12號:原系號宛89-139,是河南省南陽市農科所以徐78-28作母本,以群力2號為父本,經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1997年經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
特征特性:頂葉色綠,葉脈色紫,莖色綠帶紫,葉形淺復缺刻,葉面有凸起,中長蔓;單株結薯2個-3個,薯塊紡錘形,紫皮白肉,結薯集中整齊;大中薯率高,烘干率29.3%,淀粉含量高,相當于徐薯18,富含可溶性糖(5.36%)和蛋白質(5.68%),食味好;耐早、耐澇、耐瘠,抗根腐病,中抗莖線蟲病,不抗黑斑病。產量表現:該品種于1993年-1995年連續3年參加省區試,1996年參加省生產試驗,鮮產、干產均居第一位。夏薯一般畝產2400千克,較對照種77-6增產20%左右;薯干一般畝產700千克,較對照種增產20%左右。
栽培要點:起壟種植,單雙行均宜。栽插密度:春薯每畝不低于3000株,夏薯每畝不低于3500株。應注重有機肥的施用。適于河南省各地春夏薯區種植。
綿粉1號:原系號82-1564,是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1982年從79-14x79—96雜交后代中選育而成的。
特征特性:頂葉紫色,葉濃綠色,葉形心臟帶齒,葉片大、葉脈紫色,葉柄綠色,柄長15厘米,莖色綠帶紫,莖粗0.8厘米,最長蔓長150厘米,莖端茸毛少,節間長6厘米,基部分枝8個-10個;薯皮黃色,薯肉黃白色,薯塊下膨紡錘形;薯塊萌芽性好,幼苗生長勢中等,分枝多,株型疏散;長勢中等,結薯早而集中,結薯位置淺,上薯率高;誘導開花性好;耐旱性較強,耐濕、耐瘠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