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ymphula fluctuosalis Zeller鱗翅目,螟娥科。別名稻筒白螟、稻筒螟。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河南、寧夏、貴州等省。
寄主 水稻、睡蓮、水生雜草等。
為害特點 幼蟲生活在水中,把稻葉咬成碎片并吐絲聯綴成筒狀,隱居在筒中為害稻葉,致許多葉筒浮于水面。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7mm,翅展13―19mm,頭、胸、腹部白色,生有黑色斑點。前翅亞基線、內橫線黑色傾斜,從中室至內緣褐黃色,中室上角具不明顯褐黃色斑紋1條,附1黑點,又生十分傾斜的暗黃色寬帶1條,從前緣向下角彎曲。后翅從中室到內緣具1傾斜亞基線,在內緣與另1條從前緣中央伸出的斜線相交,外橫線略彎曲傾斜,褐黃色并有黑邊。亞緣線黑色,緣線褐黃色。卵白色,長檸檬形,一端尖嘴狀,底平坦,表生縱溝。末齡幼蟲體長13mm左右,黃白灰色,光滑無毛,兩端色較深,頭淺黃色,前胸背板淺褐色,具赤褐色斑點。蛹長8mm左右,淺黃色,腹部2―4節氣孔片突出,赤褐色。
生活習性 南方年生2代。幼蟲生活在水中,幼蟲腹部兩
側伸出絲狀細長的氣管鰓進行呼吸,幼蟲老熟后吐絲作繭化蛹。寧夏成蟲于7月中下旬盛發,把卵產在水面的葉片上,30一50粒一群,平鋪,排列緊密不重疊。
防治方法 加強稻田苗期檢查,如發現有蟲,可馬上排水,然后用2.5%敵百蟲粉加細土1比1混合,每667m2撒藥土3kg,可殺死幼蟲。
寄主 水稻、睡蓮、水生雜草等。
為害特點 幼蟲生活在水中,把稻葉咬成碎片并吐絲聯綴成筒狀,隱居在筒中為害稻葉,致許多葉筒浮于水面。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7mm,翅展13―19mm,頭、胸、腹部白色,生有黑色斑點。前翅亞基線、內橫線黑色傾斜,從中室至內緣褐黃色,中室上角具不明顯褐黃色斑紋1條,附1黑點,又生十分傾斜的暗黃色寬帶1條,從前緣向下角彎曲。后翅從中室到內緣具1傾斜亞基線,在內緣與另1條從前緣中央伸出的斜線相交,外橫線略彎曲傾斜,褐黃色并有黑邊。亞緣線黑色,緣線褐黃色。卵白色,長檸檬形,一端尖嘴狀,底平坦,表生縱溝。末齡幼蟲體長13mm左右,黃白灰色,光滑無毛,兩端色較深,頭淺黃色,前胸背板淺褐色,具赤褐色斑點。蛹長8mm左右,淺黃色,腹部2―4節氣孔片突出,赤褐色。
生活習性 南方年生2代。幼蟲生活在水中,幼蟲腹部兩
側伸出絲狀細長的氣管鰓進行呼吸,幼蟲老熟后吐絲作繭化蛹。寧夏成蟲于7月中下旬盛發,把卵產在水面的葉片上,30一50粒一群,平鋪,排列緊密不重疊。
防治方法 加強稻田苗期檢查,如發現有蟲,可馬上排水,然后用2.5%敵百蟲粉加細土1比1混合,每667m2撒藥土3kg,可殺死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