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鋼城區桃樹面積達10余萬畝,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經濟林蜜桃之鄉”,桃樹生產已成為該區農村致富的主導產業。汶源蟠桃為萊蕪市經濟林管理站于2002年選育的優良晚熟蟠桃品種,2004年通過山東省林木良種評審委員會審定。因其優質、高產、抗逆性強、效益高,現已發展成為鋼城區桃樹的主栽品種。但是,近年來,由于雨水偏多且隨著桃樹樹齡增大,汶源蟠桃園中流膠病大面積發牛,其產量、品質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了該區桃樹生產的健康發展。為此,筆者進行細致調查、分析、研究、總結,發現為害汶源蟠桃的流膠病分為非侵染性流膠病(生理性流膠病)和侵染性流膠病兩種。現將其發生及綜合防治情況總結如下:
1、非侵染性流膠病
1.1癥狀 非侵染性流膠病又稱作生理性流膠病,主要為害主干和主枝分枝處,小枝條、果實也可被害。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腫脹,早春樹液開始流動、口平均氣溫16攝氏度時開始發病。一年兩次發病高峰,5月下旬~6月下旬為第一次發病高峰,8月~9月為第二次發病高峰。以后隨氣溫下降,逐漸減輕。為害部流出半透明黃色樹膠,尤其雨后流膠現象更為嚴重。流出的樹膠與空氣接觸后呈紅褐色膠凍狀,干燥后變為紅褐色至茶褐色的堅硬膠塊。病部易被腐生病菌侵染,皮層和木質部變褐腐爛,樹勢衰弱,葉片變黃、變小,嚴重的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實發病,由果核內分泌黃色膠體,溢出果面,病部硬化,嚴重時龜裂,不能生長發育,無食用價值。
1.2病因
1.2.1霜害、凍害、病蟲害、雹害及機械傷害造成傷口,引起流膠,果實流膠多為蝽象為害傷口所致。
1.2.2因栽培管理不當,如施肥不當、修剪過重、結果過多、栽植過深、土壤粘重、土壤酸堿度等原因。引起樹體生理失調,而導致流膠病的發生。
1.3發病條件 該病一般發生在4~10月間,雨季特別是長期干旱后偶降暴雨,發生嚴重。樹齡大的桃樹流膠嚴重,幼齡樹發病輕。砂壤土園片流膠病很少發生,粘土、粘壤土的園片及澇地的園片容易發生。
1.4防治方法
1.4.1加強桃園管理,增強樹勢。增施有機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可挖排水溝;進行全園深翻,改良土壤;粘土地可加入一定比例的沙土;酸堿土壤應適當施用石灰或過磷酸鈣。避免桃園連作。
1.4.2合理修剪。修剪在休眠期進行,確定合理的負載量,減少枝干傷口,并用保護劑涂抹傷口,保護劑有鋸油、油漆或銅制劑等。
1.4.3防治枝干病蟲害,預防病蟲傷。主要蟲害為:蚜蟲、介殼蟲、食心蟲、天牛等。落葉后及時樹干涂白,預防凍害及日灼傷。
1.4.4藥劑防治。早春發芽前,將流膠部位病組織:刮除,傷口涂45%的晶體石硫合劑30~50倍液保護。發病時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6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防效或較好。
1.4.5花后和新梢生長期各噴一次比久溶液,濃度2000~3000ppm,以抑制生長,促進枝條成熟,預防流膠。
2、侵染性流膠病
2.1癥狀 桃樹侵染性流膠又稱疣皮病、瘤皮病。主要為害枝干,也可侵染果實。1年生嫩枝染病,初產生以皮孔為中心的疣狀小突起,逐漸擴大,形成瘤狀突起物,直徑1~4毫米,其上散生針頭狀小黑粒點,即病菌分生抱子器。一般當年不發生流膠現象,翌年5月上旬,病斑再擴大,瘤皮開裂,溢出樹脂,初為無色半透明稀薄而有黏性的軟膠,不久變為茶褐色,質地變硬呈結晶狀,吸水后膨脹成為胨狀的膠體。被害枝條表面粗糙變黑,并以瘤為中心逐漸下陷,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4~10毫米,其上散生小黑點。嚴重時枝條凋萎枯死。多年生枝干受害產生“水泡狀”隆起,直徑1~2cm,并有樹膠流出。病菌在枝干表皮內為害或深達木質部,受害處變褐,壞死,枝干上病斑多者則大量流膠,致枝干枯死,樹體早衰。果實染病,初為褐色腐爛狀,逐漸密生粒點狀物,濕度大時從粒點孔門溢出白色塊狀物,發生流膠現象,嚴重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
2.2病原 侵染性流膠病主要由真菌引起,表現為枝干干腐或潰瘍流膠。干腐型多發生在主干、主枝上,經田間采集、組織培養鑒定認為,干腐型流膠病由子囊菌亞門茶鑣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Tode Gross.et Duggar)引起。潰瘍型流膠病由子囊菌亞門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 Ces.stde Not)引起。在病部枯死皮層中產生的孢子器,初埋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皮層裸露積累成葡萄狀,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革質、大小165~300(μm),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無色單胞,橢圓形至紡錘形,萌發時生1~3個隔,大小13~32.5*5.2~11.7(μm)。子囊殼腔內子囊棍棒狀,壁雙層稍厚,具擬現絲,大小78~130*13~23.4(μm),一般產生8個子囊孢子,多為雙行排列,子囊孢子單胞五色,卵圓形至紡錘形,兩端稍鈍,大小23.4~28.8*7.8~15(μm)。分生孢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2~30攝氏度。病菌有潛伏侵染特性,潛育期15~80天。
2.3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子座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條里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彈射出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雨天從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順枝干流下或側附到新梢上,從皮孔、傷口及側芽侵入,進行初侵染。病菌為弱寄生菌,枝干受蟲害、凍害、日灼傷及其他機械損傷的傷口是病菌侵入的重要入口。病菌具有潛伏性,枝干內潛伏病菌的活動與溫度有關,當氣溫15攝氏度左右,病部即可滲出膠液;隨氣溫上升,樹體流膠點增多,病情逐漸加重。一般在直立生長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嚴重,側生的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處易積水的地方受害重;土質瘠薄,肥水不足,負載量大均可誘發侵染性流膠病。一年中此病有2個發病高峰,分別在5月下旬~6月上旬與8月上旬~9月上旬。一般6~7月擴展緩慢。
2.4防治方法
2.4.1清除初侵染源。結合冬剪,徹底清除被害枝梢,集中燒毀。冬季樹干涂白(涂刷石灰水)20至25%石灰乳涂刷殺菌消毒,預防凍害和日灼樹干。汶源蟠桃萌芽前,用抗菌劑“402”100倍液或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涂刷病斑,殺滅越冬病菌,減少初侵染源。并加強對挑蚜、桃瘤蚜、蛀食性害蟲防治,減少蟲傷害樹皮。
2.4.2加強桃園管理。低洼積水地注意開溝排澇。進行全園深翻,改良土壤;少施或不施氮肥,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控制樹體負載量,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4.3藥劑防治:在桃樹生長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6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30%滅可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連噴3~4次,上述農藥最好交替使用。
2.4.4刮除病斑。桃樹未開花前,刮去膠塊,后用50%退菌特50克+50%硫懸浮劑250克混合液,或用獸用紅霉素(注射用)60萬單位兌水成100ml溶液,或用40%福美砷50倍液+黃巖泥涂病部。
1、非侵染性流膠病
1.1癥狀 非侵染性流膠病又稱作生理性流膠病,主要為害主干和主枝分枝處,小枝條、果實也可被害。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腫脹,早春樹液開始流動、口平均氣溫16攝氏度時開始發病。一年兩次發病高峰,5月下旬~6月下旬為第一次發病高峰,8月~9月為第二次發病高峰。以后隨氣溫下降,逐漸減輕。為害部流出半透明黃色樹膠,尤其雨后流膠現象更為嚴重。流出的樹膠與空氣接觸后呈紅褐色膠凍狀,干燥后變為紅褐色至茶褐色的堅硬膠塊。病部易被腐生病菌侵染,皮層和木質部變褐腐爛,樹勢衰弱,葉片變黃、變小,嚴重的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實發病,由果核內分泌黃色膠體,溢出果面,病部硬化,嚴重時龜裂,不能生長發育,無食用價值。
1.2病因
1.2.1霜害、凍害、病蟲害、雹害及機械傷害造成傷口,引起流膠,果實流膠多為蝽象為害傷口所致。
1.2.2因栽培管理不當,如施肥不當、修剪過重、結果過多、栽植過深、土壤粘重、土壤酸堿度等原因。引起樹體生理失調,而導致流膠病的發生。
1.3發病條件 該病一般發生在4~10月間,雨季特別是長期干旱后偶降暴雨,發生嚴重。樹齡大的桃樹流膠嚴重,幼齡樹發病輕。砂壤土園片流膠病很少發生,粘土、粘壤土的園片及澇地的園片容易發生。
1.4防治方法
1.4.1加強桃園管理,增強樹勢。增施有機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可挖排水溝;進行全園深翻,改良土壤;粘土地可加入一定比例的沙土;酸堿土壤應適當施用石灰或過磷酸鈣。避免桃園連作。
1.4.2合理修剪。修剪在休眠期進行,確定合理的負載量,減少枝干傷口,并用保護劑涂抹傷口,保護劑有鋸油、油漆或銅制劑等。
1.4.3防治枝干病蟲害,預防病蟲傷。主要蟲害為:蚜蟲、介殼蟲、食心蟲、天牛等。落葉后及時樹干涂白,預防凍害及日灼傷。
1.4.4藥劑防治。早春發芽前,將流膠部位病組織:刮除,傷口涂45%的晶體石硫合劑30~50倍液保護。發病時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6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防效或較好。
1.4.5花后和新梢生長期各噴一次比久溶液,濃度2000~3000ppm,以抑制生長,促進枝條成熟,預防流膠。
2、侵染性流膠病
2.1癥狀 桃樹侵染性流膠又稱疣皮病、瘤皮病。主要為害枝干,也可侵染果實。1年生嫩枝染病,初產生以皮孔為中心的疣狀小突起,逐漸擴大,形成瘤狀突起物,直徑1~4毫米,其上散生針頭狀小黑粒點,即病菌分生抱子器。一般當年不發生流膠現象,翌年5月上旬,病斑再擴大,瘤皮開裂,溢出樹脂,初為無色半透明稀薄而有黏性的軟膠,不久變為茶褐色,質地變硬呈結晶狀,吸水后膨脹成為胨狀的膠體。被害枝條表面粗糙變黑,并以瘤為中心逐漸下陷,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4~10毫米,其上散生小黑點。嚴重時枝條凋萎枯死。多年生枝干受害產生“水泡狀”隆起,直徑1~2cm,并有樹膠流出。病菌在枝干表皮內為害或深達木質部,受害處變褐,壞死,枝干上病斑多者則大量流膠,致枝干枯死,樹體早衰。果實染病,初為褐色腐爛狀,逐漸密生粒點狀物,濕度大時從粒點孔門溢出白色塊狀物,發生流膠現象,嚴重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
2.2病原 侵染性流膠病主要由真菌引起,表現為枝干干腐或潰瘍流膠。干腐型多發生在主干、主枝上,經田間采集、組織培養鑒定認為,干腐型流膠病由子囊菌亞門茶鑣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Tode Gross.et Duggar)引起。潰瘍型流膠病由子囊菌亞門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 Ces.stde Not)引起。在病部枯死皮層中產生的孢子器,初埋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皮層裸露積累成葡萄狀,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革質、大小165~300(μm),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無色單胞,橢圓形至紡錘形,萌發時生1~3個隔,大小13~32.5*5.2~11.7(μm)。子囊殼腔內子囊棍棒狀,壁雙層稍厚,具擬現絲,大小78~130*13~23.4(μm),一般產生8個子囊孢子,多為雙行排列,子囊孢子單胞五色,卵圓形至紡錘形,兩端稍鈍,大小23.4~28.8*7.8~15(μm)。分生孢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2~30攝氏度。病菌有潛伏侵染特性,潛育期15~80天。
2.3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子座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條里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彈射出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雨天從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順枝干流下或側附到新梢上,從皮孔、傷口及側芽侵入,進行初侵染。病菌為弱寄生菌,枝干受蟲害、凍害、日灼傷及其他機械損傷的傷口是病菌侵入的重要入口。病菌具有潛伏性,枝干內潛伏病菌的活動與溫度有關,當氣溫15攝氏度左右,病部即可滲出膠液;隨氣溫上升,樹體流膠點增多,病情逐漸加重。一般在直立生長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嚴重,側生的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處易積水的地方受害重;土質瘠薄,肥水不足,負載量大均可誘發侵染性流膠病。一年中此病有2個發病高峰,分別在5月下旬~6月上旬與8月上旬~9月上旬。一般6~7月擴展緩慢。
2.4防治方法
2.4.1清除初侵染源。結合冬剪,徹底清除被害枝梢,集中燒毀。冬季樹干涂白(涂刷石灰水)20至25%石灰乳涂刷殺菌消毒,預防凍害和日灼樹干。汶源蟠桃萌芽前,用抗菌劑“402”100倍液或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涂刷病斑,殺滅越冬病菌,減少初侵染源。并加強對挑蚜、桃瘤蚜、蛀食性害蟲防治,減少蟲傷害樹皮。
2.4.2加強桃園管理。低洼積水地注意開溝排澇。進行全園深翻,改良土壤;少施或不施氮肥,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控制樹體負載量,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4.3藥劑防治:在桃樹生長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6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30%滅可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連噴3~4次,上述農藥最好交替使用。
2.4.4刮除病斑。桃樹未開花前,刮去膠塊,后用50%退菌特50克+50%硫懸浮劑250克混合液,或用獸用紅霉素(注射用)60萬單位兌水成100ml溶液,或用40%福美砷50倍液+黃巖泥涂病部。